第13章 “诗圣”杜甫

“历史……百姓的苦难……”他忽然有了一股不好的预感。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是杜甫的《春望》,写于一个没有人愿意经历的、将繁华的大唐折断的乱世——安史之乱。】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但他的求仕之途不像他的作诗之旅那般顺利。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也颇有政治抱负。但他先是举进士不第,只能漫游各地,当然,这时他结识了李白,也算是满足了人生一大愿望。而后寓居长安近十年,依旧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的同时,也渐渐的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较深的认识。等到杜甫靠献赋才得授小官,慢慢走上正轨的同时,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失陷,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

【他曾被困长安城中半年,后辗转逃至凤翔,被唐肃宗拜为左拾遗。等到长安收复后,他随肃宗还京,又被外放为华州司功参军。在这漫长的战乱期间,他亲眼所见百姓之苦,世道艰难,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后弃官移家至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被严武表授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晚年携家出蜀,于大历五年冬在辗转途中逝世,享年五十九岁。】

寥寥几段话,概括了杜甫的一生。

但听完的李世民显然心情很不好。他握紧拳头,深深呼吸了几次,才压下心中翻涌的怒气。

虽然安史之乱的介绍并不多,但他还是从中看出不少东西。李白那时候还是唐玄宗,而和李白相识的杜甫,他的生平经历中出现的皇帝却是唐肃宗。而且,长安作为唐朝的王都,就这样失陷,连帝王都弃之逃走,安史之乱,究竟发酵到了何种地步?杜甫又是在这漫长的战乱中目睹了怎样的人间惨案,才会写出这些《春望》、“三吏”、“三别”等的名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