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有甚者,个别地方政府官员直接联系媒体,试图引导舆论,把改革塑造成一场“政治作秀”,甚至暗示顾晨是在为个人仕途布局,而非真正关注地方发展。
这些手段虽然不算高明,但却十分奏效。短短几天内,社会上开始出现各种针对财政改革的负面声音,甚至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改革是否适宜当前环境”的大讨论。
省委内部对此也产生了分歧。
改革派认为,这些负面舆论是利益集团操控的结果,不能轻易妥协,必须坚持改革到底;而保守派则主张谨慎行事,避免因改革过快而导致社会不稳定。
在这种情况下,顾晨必须拿出更强有力的行动,才能稳住阵脚。
---
省委会议的较量
很快,省委召开了一次高规格的紧急会议,会议的主题直指财政改革的推进问题。
会议刚开始,赵鸿儒书记便开门见山:“财政改革是我们目前的重点工作,但近期社会上的一些声音值得关注。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在确保改革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平衡各方利益,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顾晨知道,这是一次关键的博弈。他深吸一口气,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人,随后沉声道:
“财政改革的初衷,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消除地方财政黑洞,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一点,我们不能动摇。至于社会上的杂音,我认为,我们更需要加强舆论引导,而不是被动应对。”
他的话音刚落,省政府一位副省长立刻提出质疑:“顾厅长,改革固然重要,但如果造成地方财政的动荡,影响了民生,这个责任谁来承担?地方政府的压力,难道我们就不需要考虑吗?”
顾晨冷静回应:“财政改革确实会带来阵痛,但如果不改革,财政体系将会长期陷入低效和混乱的状态。我们要解决的,是长期问题,而不是短期压力。如果我们现在退缩,未来的危机只会更严重。”
会议室一片沉默。
省委副书记轻咳一声,打破沉默:“顾晨的观点值得重视。但改革的节奏确实要有所调整,不能一味求快。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平衡点。”
顾晨点点头,他明白,省委不会轻易让步,但至少,他已经争取到了一定的主动权。
最终,会议决定:改革继续推进,但在具体实施中,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确保财政调整不会影响到基层民生。
这是一个微妙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