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迫于无奈,就提出了凡是14岁以上者,皆可参军,并且升半级爵位。
那是什么概念?放在后世就相当于给你一套豪宅,再分给你几亩良田!
如此一来,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那些被秦国征服的地方的人们,为了这些重大奖赏,才纷纷参军,去了长平。
这么看来,当时秦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劲了!
最后,秦国和赵国各自在长平这个地方陈兵40余万,要做最后的大决战!
可惜赵国出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但这是民间的误会和谣传而已。赵括是有一定的军事才能的。
他的父亲赵奢,是赵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军。
赵括从小熟读兵法,随父出征,帮父亲出谋划策,正儿八经的打了几场漂亮仗!
他在军中也是有着很高的威望的,否则当赵王任命他为主帅的时候,军中那些老将们没有一个反对的,而且还纷纷支持他。
在此之前,赵国的主帅是廉颇,此人成熟沉稳,守城有余,却不主张进攻。
然而赵国的朝中都知道,拖的时间越久,形势对赵国越不利。
因为秦国地广人多,不只是军事强大,经济也搞得很好,类似于风阳前世的鹰酱国。
而赵国只是军事强大,经济上却是有所不足,类似于风阳前世的毛熊帝国。
长此以往,双方的差距将会越来越明显。
因此拖的时间越久,赵国也就越不是秦国的对手,还不如趁着现在尚有一战之力,与秦国拼个你死我活,争夺霸主之位。
所以赵国和秦国都急于速战速决,一战定胜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在这种形势下,廉颇那种以固守为主导的战略思想,显然是不被赵国高层所看好的。
而赵括是能明白赵王的所思所想,也能看清眼前形势的,所以坚决主战。
于是老将廉颇就被替换下来,由主战的少壮派赵括接替了主帅的位置。
长平之战,决定胜负的最主要因素就在于地理。
赵国长期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战斗,因此擅长骑射,兵种也主要以骑兵为主。
而秦国的重装步兵已然形成了强大而成熟的模式。
若是在平原上交战的话,赵国的骑兵冲锋起来,凭借着战马来回几个穿插,或许还能占据优势。
但长平这个地方却是以山地为主,而且山上还有茂密的树林,战马根本冲不起速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