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亲卫府非皇亲国戚之服亲及词臣、翰林等清贵官子弟不可充任;勋卫府非世代勋臣贤德之后以及侍从官出身者不得充任;翊卫府非卿监以上亲兄弟子孙不能充任。各卫府文武各半,府分二十人,合计三卫官八十员,皆三班使臣以上品位。
君王宿卫所谓带御器械者为帝王扈从禁卫,以防不测,只选三班使臣以上武艺精强亲信或内侍担任,属君主心腹所寄。
以上禁军制度,由外及内,常备军、五重禁卫军、大内亲军、三卫府郎、带御器械构成了完备的军事体系。
其中三卫府郎、带御器械乃是帝王亲自挑选的爪牙,即便是慈圣太后临朝称制,也不曾染指其中。
而这员将领来自三卫府,亲卫府武中郎,出身乃是宣宗淑妃,今皇太妃杨氏的从子。昔日宣宗未登基前,淑妃先得宠于御前,后来慈圣入府,骤得专宠,杨氏却未因此而失宠,她与柳氏乃是同乡,年龄相仿,二人之间不仅不曾争宠,反而相处格外融洽,彼此信任无间,时人常称之为“卿卿杨柳”,实在可称为异数。待宣宗即位,凡晋升柳氏,也会晋升杨氏,柳氏成为皇后不久后,便晋升杨氏为正一品淑妃。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随着宣宗病重,慈圣对于杨淑妃更是信任,简直成了体己知心的同胞姐妹,凡起居饮食必与之俱,凡事无论琐碎总要与她商量通气。尤其是今上诞生后,因为慈圣年长且有皇后不得亲养子嗣的祖训。于是今上乃是杨淑妃代为哺育,细心照料,拥佑扶持,恩意勤备。而今上因为慈圣秉性严毅,反而更亲爱慈祥和善的杨氏。
杨氏得到慈圣与今上一致的信任,更成为其二人之间隔阂的缓冲。也因此,杨氏亲眷皆受宠任,虽然杨氏秉着谦谨的性子,多次婉拒对于亲属的恩赏,可即便如此,慈圣怜其只有叔伯兄弟这仅有的血亲,将其从市井超拔为西头供奉官,并赐宅第,杨氏堂兄弟的二子也因此常伴今上身边,宠信尤甚。
随着天使来丹南的便是年长的杨永节字宝臣也。
按照常例一名中书通事舍人带着通政司官吏,最多一都寻常禁军出来宣制都算是高规格了。
承公虽然是得了经略安抚使的差遣,毕竟本官未动,没有挂着馆阁大学士的贴职,使相尚且称不上,更非宣麻拜相,如何用了这般大阵仗?宣制的是中书舍人领两位中书通事舍人带,还有亲卫中郎领御前司捧日左厢第三军第一指挥伴随,这番举动有心者岂能察觉不到?
当今天子心未免急切了些。
只有在自己面前,父亲才会直白的臧否天下人物。宗淑记得父亲对于今上的评价前前后后三次,总结起来八个字,明慎柔谨、丛脞好详,这个评价不算高,远不及对于慈圣太后的评价。当然这些话也就是两父子间说说,毕竟私下谤君即非道德君子的正派作为,也是违犯国法的不敬大罪。但是知微而见着,仅从丹南这些时日的观察,已经能感受到太后常年秉政与天子成年亲政之间的矛盾。
以丹南为例,地方主政官员出缺已经是常态,大量地方政府停滞无人主理,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冗官规模日剧,一方面,无论朝官、京官、选人,大量无差遣、不厘务的候补官员常年流连铨选;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国子监规模,门荫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启封城内可谓市井满青绿、街坊尽冠戴。
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无非是太后与天子皆加恩仕宦学子,抢夺人望,而朝官也分作两派党同伐异,朝堂上还不能做的太难看,但是落到地方上,凡紧要专权之处皆彼此争夺不休,最后竟成了我的人得不到,你的人也休想得到的地步。
正是因为这种局面,栾大判才会做出错误判断,认为承公作为简在帝心之人,其任命必然艰难。谁曾想涉及国家大政,太后与天子利益一致,因此承公的任命自然是一帆风顺,栾大判失败也是应当的,其输在了格局上。
不过太后与天子在国家大政方针一致,并不妨碍在其他环节上有自己的计较。
比如现在后堂中,从启封城来宣旨的文武四人皆是天子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