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至于朝官、京官与选人、胥吏的出身并非如列国般或士族察举、或勋贵传承、或军功相酬、或诸侯分封,而是全面依赖科举制度。

即所谓科场两试定出身,即取解试、礼部试。开科十三科,最重进士科,无论是常科还是制科,不论别试、锁厅试皆看科名。进士科一甲者释褐即授京官,二甲以下皆以选人外放,进士出身优先选官且迁官高出其他出身一阶。且进士出身的京朝官还可超资升转,其他出身只能逐资升转。至于不入三甲的要么恋栈科场,要么只能屈身为吏目,更多的做了塾师。

大肇正是依靠这样层峦叠嶂、枝附叶连的制度,才使得帝王能有效联系到国家任何一个角落。同时也是尽可能的将人才捆缚于朝廷及君王的战车之上,即所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此等制度弊端不是没有,最大的弊端就是官员惰政、官吏冗余、支出庞大,也就是以最低的效率保障国家最稳定的运行。

当这些弊端落到具体人身上,就是如公良吉符这般的才俊,只是因为是明法科及第,便以选人之资浮沉宦海,若是不得承公赏识提拔,此生止步于寺监矣。即便是承公有力扶持,选人七阶历三任六考慢则十五年,快者也需九年。公良吉符二十一岁出仕,二十三岁便以幕僚佐承公,今日三十二岁改迁京官已经是超擢了。待得改官升阶,再寻应天府一大县为亲民官,兼幕府职司,行走府事,如此任期届满说不得也可换身大红袍了。

这并未承公任人唯亲,世人看待公良吉符的际遇,只会由衷羡慕更会称颂举主承公。所谓内举不避亲,承公用人先看贤良及能力,多年来随着承公名誉天下,公良参军也是附骥攀鸿而成名于天下,隐隐有天南第一法官之名。若是承公不能给公良参军一个好前程,反而会让世人诟病,不仅是百姓,上到君王,下至百官皆会质疑有承公沽名钓誉、嫉贤妒能之嫌。

这便是攀龙附凤的典范,只要自身德行配位,跟着上官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大事,即便就是攀附又如何?这只能说是意气相投、知遇情深,恐怕后世也会称颂如此的

枝附叶连,相得益彰。

再次征辟的乃是这员禁军武将,听其他的来历才知原来如此。

这员禁军将领,并非三衙出身,而是来自宿卫殿廷,武卫君王的三卫府。

若要厘清大肇帝王禁卫制度,必须先要明白天子五重禁卫军与三衙禁军的区别。

大肇军制下有禁军、边军、厢兵、土兵、义勇等。其中三衙禁军并非专指帝王御林军,而是大肇中央常备军的泛称。

三衙者,乃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者,互不统属,各自直隶帝王。

殿前司掌殿前诸班骑兵、御龙诸直步兵、骑步军诸指挥官兵名籍,有统制、训练、轮番宿卫与戍守、迁补、赏罚之政令,其中殿前诸班为皇宫近卫禁旅,御龙诸直负责天子第三、四、五的三重禁卫,出则扈从乘舆、入则侍从殿陛,诸直中只殿前司天武左右厢负责把守大内诸门,随扈帝王出则充禁卫围子。

侍卫司总领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官兵名籍,有统制、训练、轮番宿卫与戍守、迁补、赏罚之政令由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分管,负责京师守备以及备御征戍地方,大肇各府路驻泊禁军多从其中抽调,若是边疆战事、各地变乱则负责征战讨伐事务。

负责皇城大内禁卫的乃是皇城司,掌宫城启闭及管钥、木契,殿门、宫门、皇城门及禁卫四色敕号的给换及审验,诸亲从官名籍等职事。

皇城司亲从官合计二千九百七十人,次者亲事官合计一千五百五十人。

再有御前忠佐引见司与御前司、皇城司分工祗应,掌禁卫呈试、决遣、拣阅诸军之务,凡乘舆行幸,有拦驾自诉者,审诘事状禀奏,遇唐突滋事者,则可殴击之。编制一千九百六十人。

除了以上五重禁卫军,宿卫殿廷即殿上亲卫乃是三卫府负责。三卫府即亲卫府、勋卫府、翊卫府官的总称,其中人员只择衣冠、勋戚子弟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