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四书五经还在,只是增设科目,这样引起的反响而不会太过猛烈。
而且这些数算,法令,政论,甚至骑射之类的都是以往朝代实行过的,并不算出格。
只是这样一来还是会打破这些世家大族原本在科举上的垄断作用,尤其是最后对民间奇人异士特别的招录措施,会极大的冲击原有的科举之策。
怕是以后原本被称为奇淫技巧内容会变成香饽饽,工匠地位也开始水涨船高。
毕竟只要能发明出有益大明的器械,瞬间便可以省却数十年苦功,不用再寒窗苦读,直接一步登天。
王植心中开始默默思索起了今后的变动,上面政令下来,下面发生的改变肯定是巨大的。
邸报再后面就是一些新上任官员的履历,还有最后一块较大的留白,上面赫然写着谏言栏!
下面有一行小字:“凡我大明国民若有政见,不公皆可上报,此报将亲呈陛下预览。”
这块区域已经空白许久,没有人胆敢在此空白区域上疏自己的政见。
因为这一旦上禀,此报将通过全国的政通司将这道消息传报全国,之后再呈陛下御览。
并且用不了多少日子,陛下将御笔亲批这道政见。
一旦这道政见触怒龙颜或者是子虚乌有之事都将惹的天下人耻笑,甚至会被陛下问罪。
但王植有预感,估计用不了多久这空白之处将成为人人争相争抢的对象,能和当今圣上对话的机会可不多!
而且一旦确认谏言有用,那所得的封赏是格外丰厚的。
观看完最新的官方消息,王植早已心神震动,对右侧邸报上民间的一些内容早已无心阅览。
“吉水县文风盛行,朝中大员不少出自吉水,要是乱起来这可如何是好!”
王植头疼的拍了拍脑袋,然而仿佛是响应王植的忧虑,县衙外突然开始躁动起来。
……
刘老汉年逾六十,是吉水县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膝下只有一子。
老来得子的刘老汉对小儿子心疼的紧,生在吉水县这一个文风盛行的地方,刘老汉自然也希望儿子能争点气,像别人家孩子一样努力读书,考取功名,为老刘家光耀门楣。
小主,
刘老汉还别出心裁的给儿子取名刘举,就是希望儿子能中举高中。
但刘老汉没想到自己老来得子给予厚望的儿子却对四书五经丝毫提不起兴趣,每每读不过半个小时就头晕眼花的呼呼大睡。
这给刘老汉气的不轻,抄起扁担就是一顿狠抽,但无论怎么打刘举就是学不进去,这让刘老汉很是苦恼,心中更是怀疑老刘家难道真没当官的命?
也不应该啊,听说那汉朝都是他们刘家坐的天下,怎么到他这一辈想入仕都这么难?
苦闷的刘老汉在院中一刀一刀的刻着手中的木料,发泄心中的情绪。
“老爹,我回来了!我要的麻绳篮子编好了吗?”
一个十六七岁的小子推开刘老汉的院门跑了进来,边跑边喊道。
这小子身上没有一点读书人该有的风度,反而感觉像是乡井泼皮,出门前干净的身上的衣服不知道在哪弄满了黄土,裤子更是被摔破了几个口子,看起来狼狈不堪。
刘老汉看着眼前不学无术的儿子气的不禁破口大骂:
“幺儿,你又没去学堂?你再这样吊儿郎当的,何时才能为我老刘家光耀门楣啊!”
刘老汉气急,自己这个儿子每天就做两件事,要么自己鼓捣一些小玩意,要么就是在他这个老子干活的时候指指点点,嫌这也没弄好,那也没弄好。
虽然在刘举的指导有时候比他这个老木匠的眼光还要毒辣,但是这不是刘老汉想要的啊!
刘老汉并不想让刘举子承父业,他这么费心费力的干活,就是想让儿子以后可以不用出苦力。
要是以前也就罢了,现在朝廷新出台了政策,木匠儿子也可以考取功名,这让刘老汉的心从未如此火热。
听到老爹的训斥,刘举满脸的不在意,嘴上更是嘟囔开口:
“那先生教书一点劲都没有,满嘴的之乎者也,烦都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