捋了捋胡须,道衍应对道:“太祖建国之初,无暇顾忌沿海倭寇,这禁海是为了免受倭寇肆扰。
“可这几十年来,禁海之举并不能阻止倭寇,反而,阻断南洋诸国与大明的往来。
“一个无益之策,既不能阻止倭寇滋扰,又不利于我朝与域外藩国交往,为何不变更?”
兵部尚书茹瑺见辩不过道衍,向朱棣抱拳道:“陛下,开海禁势必要加强水师,筑造更多的海船,需要更多的水兵,方能有效管理沿海各省。
“如今,兵部不仅缺兵少将,怕是无法有效管控沿海。
“而且,这筑造海船与训练水师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
“目前朝廷需要建造北京,恐无力再承担如此花费。”
茹瑺的分析没有错,靖难之役打完没多久,大明的兵员损耗比较严重。
开海禁,需要在沿海各地部署更多的兵力。
而北方的兵力不能调动,那就需要重新征兵。
造海船和训练水师都需要一笔花费,而兵部的费用本身就有限。
再弄水师,这兵部的费用就更紧张了。
茹瑺的观点获得大批文臣和武将的附和。
道衍拱手道:“陛下,倭寇肆扰沿海各省,训练水师是必行之策。
“与其坐等倭寇上门,不如提早训练水师、筑造海船。左右都避免不了,我们何不及早准备?
“居安而思危,未雨而绸缪,望陛下好好斟酌!”
道衍与茹瑺各持一词,各有各的道理,朱棣并不急着表态。
“诸位爱卿,你们觉得呢?朕,该听谁的?”
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有功,得到朱棣奖赏,站在武将队伍的最前面。
他走出队伍,向朱棣行礼:“陛下,臣有话说。”
“曹国公请讲。”朱棣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与茹瑺一样都是归附朱棣的有功之臣。
武将与兵部基本上是穿一条裤子的,李景隆自然要支持茹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