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帝君召见

边城崛起 蜀村农夫 2678 字 18天前

若是赌错了,不幸身死,那便是自己命该如此。

打定主意,他和李少严说了自己的想法,李少严虽然很是担忧,但是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最终在李如璋的安慰下,也只能让李如璋去帝都走一遭。

李少严很清楚李如璋和自己说的那些话,

虽然,如今帝国腐败无能,贪官污吏横行这个帝国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但是,也的确还没到起兵的时机。

然而,他又实在担心李如璋的安危。

于是提出,他将大军停靠孟津渡,等待李如璋觐见帝君完毕,回来再一起启程。

这个方案,也被李如璋拒绝了,真要这样,怕不是帝都方面,反而会捕风捉影,到时候,弄巧成拙反而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李如璋提议只带了一些精锐机灵的亲卫,同他一起前往帝都。

临行之前,李少严表示仍然不放心朝廷那边,他会沿途留下一些军士,一路蛰伏,

若是朝廷真要对李如璋欲行不轨之事,他便即刻挥师入京,营救李如璋。

这番话让李如璋大为感动,

在前往帝都的这短短路程里,他就亲眼目睹了,几起害民、欺民事件的发生。

有当地官府的人,也有本地守军兵士。

世道人心败坏如斯

一路上,他都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毕竟自己现在都还是前途未知。

正所谓“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历朝历代,越是靠近中枢,越是鱼龙混杂,在这个朝代也不例外,

嵩朝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到帝都,不知官大官小,不到荆扬,不知钱多钱少。”

便说明了这两个地方的人情风貌特色。

说不准自己管的某件事身后,就牵扯到朝廷哪个要员身上。

就这样,一直行进到了帝都,先在驿馆稍作休整,一面往朝廷方面递了请见帝君的奏章。

帝君自从上次与北虏议和之事以后,便是整日待在后宫声色犬马,醉生梦死。

右相又大病一场,朝中大小诸事,全权归左相处置。

今岁,秋日时节,

在左相的提议下,朝廷方面又在民间大肆搜罗美人,为帝君选秀,

对外名义,帝君子嗣单薄,皇统羸弱,替帝君选举才貌俱佳之人,届时帝君子嗣众多,才能从中遴选最适合成为下一代帝王的皇子。

说来也怪,

如今的帝君,虽然后宫佳丽三千,藏尽天下美人,

然而,不知道是何缘故,却子嗣缘浅,香火单薄。

帝君子嗣中,陆续有过六个皇子,

不过,其中五个,都不幸幼年早夭,

如今,帝君子嗣不过一儿两女。

这最后一根独苗,还尚且年幼,说句不好听的话,能不能长大成人,还难说。

所以,这选秀之事

帝君虽未明言赞同,却也未曾出言反对。

毕竟,江山社稷,终究需要传承啊,

所以,好像帝君整日在后宫埋头苦干,也是理所应当。

李如璋的名刺,递上去三日,仍不见被召见。

李如璋心里有些惴惴,莫不是这帝君从头到尾都恶了自己?这一来,便给自己下马威。

李如璋在考虑危险系数,他本就是死过一次的人,再次重生可不得小心翼翼?

就在李如璋在权衡风险系数的时候,这边中书省,总算看到了他求见帝君的奏章。

其实,真不怪李如璋如此担惊受怕,

这完全是他作为一个,后世穿越而来的穿越者的思维在作怪,

后世有什么事,一个电话信息,一份邮件,分分钟就能搞定的事,

而在如今他所处的这个世界,什么事情,都要一步一步靠人力慢慢来,

比如,就拿他的请见奏章来说,这其中要经过,尚书省过目,重要的甚至还得尚书令亲自过目,若是没有问题。

然后,再转呈中书省,中书省阅过,再转呈帝君亲阅,或者朝会口述给帝君。

这样可以将很多下面人能自己做决定的事务,筛选出来,留下自行处理,就不必事无巨细都麻烦中书省。

再者,挑选其中一些不好的不利于朝政时局的奏章,留中不发。

所以从他来京递奏章述职,到过了三日中书省才看到他的奏请,这都算不错了。

毕竟,整个帝国全国各地,有无数的奏章,雪花纷飞一般递到中枢,

在这么多奏章里,不可能单独去找他一个人的奏章。

等到中书省敲定各地进京官员述职、觐见的日期的时候。

以是七日之后的事了,

这期间,李如璋一直有些担惊受怕,以至于晚上睡觉,都时常惊醒,

生怕帝君会脑子一抽,给自己来个趁其不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