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说这边,帝君心意已决,右相也因此又被气得大病一场直接卧床不起。
而帝君趁机下旨,让右相暂时不必处理朝政,静心养病,名义上是体恤右相,实际上以此正好摆脱右相的责问。
没了右相的阻拦,
最终,在帝君授意下,朝廷和北虏在谈和一事上,达成一致,
在自家礼部尚书据理力争之下,北虏索要数额皆有所减少,
为此,帝君还赏赐了礼部尚书,夸赞他办事得力。
另外,又赏赐了北虏一众使臣不少钱帛之物,以期望,北虏使臣回去以后,尽快和对方国主促成此事。
潼关一众守将,得知帝都方面最终依旧选择谈和的消息,众人皆是愤慨难当。
这次就连军中许多士卒都知道了,一时引起轩然大波,群情激愤之下,许多军士再次围了统帅府,要求自家统帅,证实事情真假。
自己这边连命都不要了。浴血奋战打了胜仗,帝国还要和北虏称兄道弟,还要花钱赎买土地,
那岂不是说,他们这一众袍泽弟兄白死了?
瞒终究是瞒不了的,几位将帅都证实了此事属实,军中将士皆是一片愤然,甚至不少人气不过,当了逃兵。
全军无人不是义愤填膺,
若不是各路将领压着,怕不是这些军士早就再次哗变了,
然而,各路将领心中也是怨气颇深,
这叫什么事?如何说理?哪还有道理可言?
虽然大家也有上书请愿,请求帝君收回成命,奈何递到朝廷的折子,如石沉大海。
朝廷心意已决,
他们这些武将,最终也无法改变。
李如璋不禁感叹,这个帝国中枢,真是一次又一次刷新他的认知,拉低他的下限。
如今战事结束,两方谈和,按朝廷的意思,就不必再靡费军资了,
所以,各部也该各回原地驻防。
说到回程驻防,帝君对李如璋这个崛起新秀,有了很大的好奇和关注,
毕竟,能让他和北虏有了谈判筹码,还得多亏了这个年轻人。
所以,特意传旨,待大军经过豫州时,让李如璋到帝都走一遭,
他想看看,能立下如此功勋的年轻人,到底长什么样,并且要当面赏赐。
李如璋是不太愿意去的,被这样昏聩的君主关注,在他看来,并不是什么好事,
指不定哪一天,就拿自己去填坑了。
李少严也不愿意他去以身犯险,谁知道帝君到底是什么心思?
此前,他们二人不遵召令,从幽州擅自撤回光州,又殴打天使,已经恶了帝君,谁知道这次是不是知道了什么,假借名义,想扣留李如璋。
但是,李如璋又觉得,如果现在彻底撕破脸的话,自己还未真正布局,仅凭现有的实力想要推翻这个腐朽王朝是肯定不现实的。
如今内忧外患,按李如璋的想法,最好是能先灭掉北虏,再伺机而动。
现在和帝君那边闹翻的话,自己的一切计划都打乱了。
到时候,如果和嵩国这边交战,就算自己打赢了帝君这边,自己多半也是强弩之末。
最后无力对抗北虏不说,说不准“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到时候还会让北虏白白捡便宜,这是也让他感到两难的地方。
去还是不去?
成了一个摆在他面前的艰难抉择,
这日,大军行进至孟津渡,孟津渡离帝都已经是近在咫尺,李如璋知道,躲是躲不过去了。
最终,他下定决心,搏一搏,
就赌自己刚为这个帝国取得一场大胜,帝君能和北虏谈和,也赖他这一仗,不至于这么快便忘恩负义。
俗话说得好,吃水不忘挖井人,总不至于一转眼就翻脸无情了吧。
而且,如今自己还并未到风头正盛的时候,不至于让帝君起忌惮之心。
他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此刻,如果不顾一切造反,正如前面自己设想的那样,多半失败的几率大一些。
一开始,他也想过,造反失败,大不了找个山沟一藏,了却此生就是,
但是后来,他见到太多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既然,上苍将他送到这个世界,那就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可能让他默默无闻的度过这一生,
冥冥之中,或许上苍自有安排,他应该在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而且,就眼下这种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时代,他就是想独善其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才有他之前在周泽判案时候争告身一事,
在他看来,与其将希望寄托于他人,不若将命运紧握己手。
经历了这么多以后,他总算明白,他在另一个时代所看到的一句话。
“真理只在炮弹射程之类内,尊严只在剑锋之上。”
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上,才最为稳妥。
如今,他为了自己的命运,即将去搏命,
虽然,此刻的他还比较弱小,他的前途也吉凶未卜,但是,他必须要去争,要去求存。
所以,走一遭帝都,搏一个未来的发展前景,势在必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如果此行,他真能从帝都全身而退,活着回光州,那他一定会潜心发展,以待天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