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尘埃落定

大小官员们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私下里暗戳戳地表达了对入城秦军的鄙视。

人家满清这样的鞑虏还知道拉拢士绅,安抚官吏,一个先锋武夫竟然高倨而坐,举止粗鄙,丝毫没有对士大夫的敬畏,真真是岂有此理。

若是这什么劳什子大秦上下都是这般做派,想必也会如大顺一般,不过昙花一现。

听投降的绿营兵传言,这些粗鄙武夫乃是始皇降世,携威而来,一众官员不敢断言是否虚妄,但若真是如此,那也怪不得秦国二世而亡。

轻贱士人,侮辱官绅,这大秦,亡得不冤。

始皇帝并不知晓这些前朝遗老们的抱怨,也从来没有启用他们的打算。

大秦自有一套官僚体系制度,迥异于满清,这些科举出身的官绅们在嬴政看来并没有什么鸟用。

这些日子,好学的祖龙可是废寝忘食好好地研究了两千年来的历史,尤其是对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嬴政看来,这套体制着实把制衡之道发挥到了极致,大小相制、内外相制、文武分制,最大限度地分散了各级官员的权利,使得任何一方都无法威胁皇权,只能求皇帝来做终极仲裁。

果然是发展了两千的政治制度,成熟性无以伦比,可以有效避免诸侯纷乱、藩镇割据、豪强作威、后宫干政、外戚擅权、太监祸国、武将篡位,真不愧是集两千年的政治智慧之大成。

然而,有得必有失,打满了补丁的政治制度看似无比圆满,但是背后的代价却是僵化。

为了达到避免各种政治风险的目的,最高统治者让出了巨大的利益用以拉拢中下层统治阶级,扩大自身的统治基础,最显着的后果便是皇权不下乡。

帝国官僚体系的触角根本无法延伸到基层,地方上完全是靠乡绅自治,大量资源被地方大户吞噬,中央仅仅能榨取到少量的资源。

若是在和平时期,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列国纷争,始皇帝恨不得把最后一粒粟,最后一尺布,最后一两铜铁收归国有,又怎么会允许乡贤们侵吞国家利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秦制就不一样了,与明清简直是两个极端。大秦历代君王想尽一切办法把资源集中起来用来发动战争。

二十级军功爵便是这种古典军国主义体制的巅峰之作。

用丰厚的奖励来激发热血男儿的战斗积极性,用代袭降爵、强制分家保证地方上无法形成能对抗中央政策的强有力豪强,由军功、保举、吏道等方式选取地方官僚,形成一张严密的网络,保障国家对基层的掌控,最大限度的汲取人力物力资源。

以前始皇帝对大秦的制度信心百倍,但在看了后世的历史后,祖龙也明白了秦制的重大缺陷。那便是,统治基础太薄弱了。

二十级军功爵让占人口大多数的被统治阶级为之疯狂,充分调动他们为国效力的积极性。但是同时为了保障有足够的土地而施行的降爵制度和各种严刑苛法却大大得罪了统治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