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爷似乎看出了阿丽的心思,他看着阿丽,说道:“阿丽,我知道你在想什么。现在时代不同了,男孩女孩都在外地打工,中秋节回不来,送节礼也可以找人代劳,只要把这项礼节履行完就可以了。”
阿丽点了点头,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
“送完节礼,接下来就是开名。”三爷爷接着说道,他的声音依旧沉稳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岁月的沉淀和智慧。“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进展到婚嫁的正式阶段,而在此之前如果双方有一方想退亲,基本上是好说好散。开名,这可是个重要的环节,它标志着两个家庭正式认可这门亲事,往后的事情就都按着规矩来办了。”
“‘开名’实质上就是送名帖。”三爷爷微微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斟酌着如何更好地解释这个概念,“帖用红纸写上‘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子’及属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贴’,帖上写‘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女’及属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为小贴。在没有结婚证的时代,名帖就相当于结婚证,是书面证物。也可以理解为开名就是订婚。”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这可不是随便写几个字就行的,红纸代表着喜庆,字迹要工整,内容要准确,这是对双方家庭的尊重,也是对未来婚姻的郑重承诺。”
“开名需要隆重的仪式。”三爷爷的声音中透出一丝庄重,“择吉日,女方家派媒人长辈若干到男方家,男方家摆好酒席,安排由名望之人陪同。这可不是普通的聚餐,这是一场仪式,一场两个家庭共同参与的仪式。接收完名帖要安排酒席,父母是不上桌的。”他解释道,“这是规矩,父母不上桌,是为了让长辈们能够更自在地交流,也是对长辈们的尊重。”
“开名也需要给彩礼,通常也是‘万里挑一’。”三爷爷微微一笑,似乎在回忆着什么,“这彩礼可不是随意给的,它代表着男方家庭对女方家庭的感谢,对女方的尊重。‘万里挑一’是一种寓意,希望这门亲事万里挑一,希望未来的婚姻幸福美满。”
阿丽的二叔在一旁听了三爷爷的讲述,忍不住插嘴道:“这开名可重要了,这是两个家庭正式认可这门亲事的标志。要是不按规矩办,往后传出去,人家会说咱们不懂礼数。”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严肃,仿佛在强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是啊,”三爷爷点了点头,表示赞同,“这规矩可不是随便定的,它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这些规矩看似繁琐,但其实都是为了维护婚姻的尊严,为了保障两个家庭的利益。开名这一步,是婚姻的开始,也是两个家庭正式结成亲家的开始。”
“记得我年轻那会儿,开名的时候,家里忙得不可开交。”三爷爷回忆道,“家里要提前打扫干净,摆好酒席,还要准备各种礼物。媒人和长辈们来了之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气氛既庄重又喜庆。名帖交换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等到名帖顺利交换完毕,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这些仪式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大事,是我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祝福。”
“开名之后,两家的关系就更加亲密了。”三爷爷继续说道,“男方家会更加用心地准备婚事,女方家也会更加关心女儿的未来。这门亲事就正式定了下来,往后的事情就都按着规矩来办。虽然现在有了结婚证,这些老规矩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我总觉得,这些规矩里蕴含着一种质朴的情感,一种对生活的敬畏和对家庭的责任。”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过得有滋有味。”三爷爷感慨道,“这些老规矩让我们知道,婚姻不是儿戏,它需要用心去经营,用礼去尊重。开名这一步,虽然只是一个小环节,但它却承载着两个家庭的期望和祝福,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阿丽的二叔听了三爷爷的话,点了点头,说道:“是啊,现在虽然生活好了,但这些老规矩还是不能忘。它们是我们文化的根,是我们生活的魂。希望年轻人也能明白这些规矩的意义,把它们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