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人知道,也怕吓跑了他们,据我所知,他们一个学习黄老之说,一个兵家弟子,韩信是兵家弟子,与秦国也算是互相选择,并无不妥。”
“只是萧何,学习的是黄老之说,讲究的是无为而治,与秦国的法治截然不同,若是本公子派人去找,恐吓跑此人,强行带回又担心适得其反,不能为我所用。”
“你是读儒学,人又在稷下学宫,定然也通晓黄老之说,我要你找到萧何以后,带其游学抵达咸阳。”
“我对你就一个要求,将你在稷下学宫听到的所有对法家有利的辩论,全部告知萧何,为了不露出马脚,我许你向他传递儒家学说。”
成蟜说完以后,就干等着,眼睛盯着叔孙通,等待他做出回应。
其实,他本来的打算是,在来齐国的路上,绕道去一趟泗水郡。
只是秦楚之间矛盾升级,他官方的身份是齐国使团,而这个使团的任务,就是联合齐国,一起给赵国和楚国使绊子,还是不要去楚国冒险的好。
经过韩国,途径雍丘,再借一段魏国的路,就可以安全到达齐国,没必要去招惹楚国,徒生是非。
最主要的是,出发之前,王兄特别关照过他,让他谨慎,不要找事惹事,一切以安全第一。
给他安排了数千人的卫队,这要是带进楚国境内,还以为是先头部队打过来了。
要是不带,很容易被楚国暗中下手,思前想后,成蟜也就没有去楚国。
楚国没去成,可他还是一直惦记着两个人。
秦国安定不动荡,刘邦不造反,一辈子就是个泗水亭长,努努力做个县令,也就到顶了。
他有能力,可他是游侠,不服管,这不符合秦国官场生态,秦国治国依靠的是律法,不是狭义。
若是今天一个游侠杀了人,明天另一个游侠来复仇,有什么冤仇委屈,提着一把剑就去杀人全家,那还要不要稳定了?
正规途径而言,县令就是刘邦的极限。
曹参做个吏员,樊哙继续屠狗,他们固然颇有名气,却还不值得成蟜像对待汉初三杰那般,下定决心把人带进秦国中枢。
若是非要再加一个人,那就是陈平了,其他人没有乱世,注定是平凡一世。
成蟜不会刻意去提拔他们,也不会为了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把他们随手杀掉。
一来是乱世生英雄,没有刘邦项羽,也会有项邦刘羽。
二来是成蟜对王兄有足够的信心,对这个时空下的秦国,有绝对的信心。
不再服用重金属的王兄,一定能活过混混刘邦。
由韩非执教的扶苏,即便做不到后世汉宣帝的王霸道杂之,也不再会是只知道仁义的迂腐儒生。
秦国不会乱,反贼没有机会。
“公子思虑周全,在下定然尽力而为,帮助找到两人,并将他们带到咸阳。”
叔孙通情绪比刚才激动。
成蟜给了他做官的希望,固然令人欣喜。
可让儒家再度崛起,发扬光大的希望,又如何不令人兴奋呢?
他只想制礼,不代表有光大儒家的机会放在眼前,他会视而不见。
事实上,即便是成蟜不明说,他在找到萧何以后,也会有意无意地向对方传递儒家的思想。
这是成蟜看重,务必带回咸阳的人才,若是不出意外,将来定然是要进入秦国权力核心的。
这样的人,若是将来对儒家有好感,肯定会成为儒家在秦国壮大发展的机会,叔孙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只不过,成蟜挑明之后,叔孙通就可以合法行事,不用担心事后算账。
这是成蟜在打消他的后顾之忧,消弭他将来可能遇到的隐患,由此更使得叔孙通对成蟜敬重有加。
成蟜依旧不知叔孙通心中所想,他让叔孙通可以传递儒家学说,就是为了更快的催熟萧何。
历史上的萧何,最初只是个县吏,接触不到诸子百家学说,更别说上层建筑。
一直到刘邦入关中,他才有机会从秦国的府库中,拉走一车又一车的书籍,汲取二世败亡的经验,选择了无为而治。
成蟜认为,时代变了,不用再经受乱世战争,相对稳定的政治社会,秦国更需要王霸道杂之,而不是无为而治。
所以,让叔孙通传输一点儒家的思想,也有这方面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