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略历》编制好后,儒略·恺撒的继承人奥古斯都又从二月减去一日加到八月上(八月的拉丁名即他的名字奥古斯都)使八月变成大月,同时又把九月、十一月改为小月,十月、十二月改为大月。
在儒略历施行了一千五百年后,由于误差实在太大了,被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于公元一千五百八十二年进行了重新修订,从而变为格列高利历,也叫格里历,现在泰西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使用这个格里历。”
见皇帝与其他人听得十分认真,伽利略继续介绍道:“格里历与儒略历一样,格里历也是每四年在二月底设置一闰日,但格里历特别规定,除非能被四百整除,所有的世纪年(能被一百整除)都不能设闰日。
如此,每隔四百年,格里历仅有九十七个闰年,比儒略历减少了整整三个闰年。
格里历的历年平均长度为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五日,接近平均回归年的三百六十五点二四二一九九零七四日,即约每三千三百年误差一日,也更接近春分点回归年的三六五点二四二三七日,即约每八千年误差一日。
而儒略历的历年为三百六十五点二五日,约每一百二十八年就会误差一日。
到公元一千五百八十二年时,儒略历的春分日(即三月二十一日)与地球公转到春分点的实际时间已相差十天。
因此,格里历开始实行时,将儒略历的公元一千五百八十二年十月四日的星期四的次日,为格里历公元年一千五百八十二年星期五,即有十天被删除,但原星期的周期保持不变。
格里历的纪年仍然沿用儒略历,自传统的耶稣诞生年开始,称为“公元”,亦称“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