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二章 汴京风云

醉吟江山 江左辰 1447 字 1天前

赵光义从皇宫探望了皇兄出来,心事重重,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他直接来到南衙开封府内堂,召集了一些亲信谋士过来讨论事情。

内堂中,气氛凝重,众谋士的目光都聚焦在赵光义身上。

文官和幕僚有程羽、范旻、赵睿、石熙载、窦偁、宋琪、贾琰、姚恕、刘嶅、王延德、程德玄、张逊、杨守一、赵镕、王显、陈从信、王继升、尹宪、张煦、裴济等三十多人。他们都是赵光义的亲信,对他有着重要的影响。

程羽关心地问道:“晋王,官家的伤势如何?有传闻,他已经卧床,有火器伤害,也有溺水染了风寒,加上忧心国事,身体大不如前,能否还顶得住?”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显然是对赵匡胤的健康状况十分关心。

赵光义坐好之后,微微皱眉,沉思片刻说道:“皇兄他的确伤势挺重的,目前还处于高烧发热中,幸亏皇兄他常年习武,身子骨儿硬朗,这次遭袭落水,如果换做其他人,未必还能挺住了。”

范旻微微点头,语气中带着一丝坚定:“若是这次官家病危,那么储君之位,就是在晋王与大皇子之间产生了。目前我大宋内忧外患,大皇子刚弱冠之年,为人敦厚,毫无治国、打仗的惊艳。如果要立储君,没有人比晋王更适合。”他的目光扫过众人,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

窦偁也点头附和道:“就是,晋王比大皇子更应该接受皇位。毕竟这皇权都是赵氏的,是兄终弟及,还是父终子及,政权性质并没有变化。特殊时期还是特殊传位,晋王顺位登基的机会比大皇子更大。”

这些谋士越说越激动,他们都是赵光义的亲信,如果晋王日后登基为皇帝,那么朝廷六部班子肯定会被接连洗牌、更换。围聚在赵光义身边的这些谋士和文官自然会有大提拔,他们都是从龙之功。

现在的情况摆在这里,他们觉得机会越来越大,因为赵匡胤受伤了,一直没有立太子,晋王与大皇子的地位就变得玄妙起来。一旦赵匡胤病危,那么晋王登基的概率还是很大的。

赵光义内心极喜,嘴角微微上扬,眼神中透着一丝兴奋。他比赵匡胤小了十多岁,也曾上过战场带兵打仗,又学了不少诗词歌赋等,自诩文武全才,丝毫不逊色于他的皇兄。他一直觉得皇兄能做皇帝,跟他们结义社有关。

当时,赵匡胤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七月二十日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十人一起成立了义社,歃血为盟,结为兄弟。这些都是军方高级将领,合力成一股,在军方势力很大。

这些武将心思活络,柴荣病故之后,他们不想继续保柴荣之子小皇帝了,于是跟赵普、赵光义等人商讨,就给赵匡胤来个黄袍加身。这里面是否赵匡胤自己完全自导自演,历史记载中不得而知,只是提了赵匡胤是被迫的。

不过,古代史书里的内容真真假假,许多细节记载不可尽信,被加工撰写,肯定偏向成功者的立场修史。也许赵匡胤谋划这一切,再假装是被武将们黄袍加身,突出赵匡胤的仁义和被动无奈,也是有可能的。

现在,机会难得,赵光义自己也想过自己做皇帝,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他一直储存力量,等待时机,想不到这一次机会来临了。他皇兄赵匡胤受伤病重,暂时卧床在宫内,许多大权被他跟大皇子赵德昭来把控,加上自己在开封府的权势滔天,可操作空间还是很大的。

“你们都是这样觉得?”赵光义看向这些亲信谋士,征询意见,眼神中透着一丝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