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难,除了少数人,更多的还是想要打退金人,收复汴京。
现在的他在太行山附近,他们这一小队的人之前和王彦在突围中失散,他们在商议过后,决定且战且行,去投奔在开封的宗泽。
直到他听见“靖康”之名,才抬头看了眼天幕,天女依旧是一副温文柔顺的样子,他知道这天幕,外族并不能看见,且一旦中原人反叛了,也就再也看不见了,天幕是很神异,但现在很乱,大家也没这个心思仔细去听天女讲的东西,也就现在听到她讲到了靖康之乱岳飞等人才抬头看看。
旁边有人忍不住说道:“也不知道天女能不能说说我们抗金有没有成功。”
他们希望的,不就是收复山河吗?
但玉不识显然没有深入讲解的意思,虽然她现在受限于系统的历史讲解范围限制稍微解除了,但它依然存在。所以她想讲历史正史,就要有所取舍——她的选择就是在岳飞《满江红》的讲述篇章中再进行讲解,那么现在的她也只能先打打擦边球,给各朝各代先提个醒,让他们有些心理准备。
【在他客居金陵的这段时间,他有一次登上了金陵城西门城楼,他看着眼前所见的景色,想起北宋沦亡,不禁悲从中来,满怀愁绪,写下了这首《相见欢》。
古人登楼、登高,每多感慨。杜甫登楼,“花尽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抒发了他对于家国万方多难、民不聊生的伤心感慨。许浑登楼,“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他面对大唐日薄西山的未来,满是忧愁,吊古伤今。崔颢登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吊古怀乡的佳作挥笔写就。尽管各个时代的诗人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感各异,然而登楼抒感则是一致的。
那么朱敦儒在登楼后,写的什么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朱敦儒在南京城西楼上遥望,看见了无边秋色,万里夕阳,大江滚滚。只是看着夕阳迟暮的秋景,他不免升起一股伤感——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汴京沦陷,朝廷苟安旦夕,这是又一次的“衣冠南渡”。他不禁发出了内心的渴望,什么时候才能恢复中原呢?他的心里难免忧愁,这泪,是悲秋之泪,也是忧国之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