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宋朝加入,“诗豪”刘禹锡

赵普微微垂下头,他和赵光义身份不同,哪怕好奇,也不会这样直接问。

赵匡胤没有回答,而是思索着手中的金色麦穗的用处。其实就是加强版和实体化的金色流光,赵匡胤抬头看了看天幕,没有犹豫,直接摘下其中一颗送入口中。虽然看着仅有三颗的麦子饱满坚实,但实则入口即化。赵匡胤能很明显地感觉到身体传来的舒适,常年打仗,他体内自然有着诸多暗伤,此刻好像全然消失了一般。

只是没有等赵匡胤细细体味,天幕已然进入了正题。

【一生乐观,满腔豁达,陋室生辉——是对他的注解。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这是他好友白居易的赞誉。

他就是刘禹锡,我们今天要讲的诗人。】

【由诗引人,由人探史。<诗家名人>第六期,“诗豪”刘禹锡。】

玉不识清脆动听的声音传入众人耳边。

垂拱殿外的三人听了不由得对视一眼。

刘禹锡?这不是唐朝的人吗?

只是再多,也说不上来了。

赵普:“陛下,这天幕的内容正正好啊。”

赵匡胤想起自己想要大兴文化的举措,意识到天幕介绍诗人,虽然有些差别,但也不是正正好微妙地契合了?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

【刘禹锡可以称得上是少年成名,他二十岁中进士,三十岁位极人臣,但他的后半生都在贬谪路上度过。“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是当时刘禹锡后半生贬谪生涯的写照。但他没有自怨自艾,反而乐观豁达,一生豪情万丈,坚毅刚强,世称“诗豪”。

从贞元二十一年起,刘禹锡就开始了他的贬谪生涯;直到宝历二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827年,任职于东都尚书省。从初次被贬到此时,前后共历二十三年。

在谪居年月里,刘禹锡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但他始终不曾绝望,有着一个斗士的灵魂。 】

因为到目前为止,所讲的都是唐朝的诗人,所以李世民对天幕总是比其他几位皇帝重视一些的。秦汉距离唐有些远了,宋朝在唐之后,虽然四个位面互不知道对方所属朝代,但整体来看,还是唐朝贞观年间的李世民对此时的天幕最为关注。

“又是少年成名吗?”现在天幕讲到了第六位诗人,前面无不是年少成名,但总是免不了的颠沛流离。是不是诗人,总是要经受一番苦难才能有所成就?但这也不对,苦难只是磨砺了他们的心志,并没有打倒他们。

孟浩然想要引荐会写“欲渡无舟楫”,王维面对水尽之地有“坐看云起时”的兴致,李白失意时能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杜甫也有“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暮年也不忘发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真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