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晨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敌对势力的反扑愈发猛烈,甚至在他身边的盟友之间也开始出现分歧。与此同时,沈斌的反制措施更加精准,甚至波及到顾晨的家人,使局势更加紧张。
---
对手的反制措施
沈斌失去地方经济控制权后,他迅速调整策略,将战场转移到更隐蔽的领域——情报战与媒体战。他利用自己仍然掌控的金融势力,对改革政策进行针对性的破坏,同时,通过一系列舆论引导,试图制造改革失败的假象。
此时,一份匿名文件被递交到了国家经济工作会议的秘书组,内容详尽地列出了改革试点地区的一系列财政问题,并附带数十页分析报告,暗示改革导致了地方财政紧张,甚至有企业因政策变化破产。这份材料迅速在一些中立派官员间传播,引发了一场关于改革方向的争论。
当天深夜,顾晨召集核心团队紧急会议。
“这份报告明显是有人精心策划的攻击。”他的副手陈晓东语气严峻地说道,“它挑选了改革中最容易被外界误解的部分,故意忽略长期效益,只强调短期问题。”
“问题在于,”政策研究室主任杜鹃叹了口气,“这确实是改革中的阵痛,哪怕我们知道它是暂时的,但普通民众、地方官员甚至一些企业家不会这么想。”
顾晨坐在会议桌前,双手交叉放在桌面,目光深邃。他沉思片刻,缓缓开口:“这不仅仅是一场经济斗争,更是一场话语权的战争。沈斌的真正目的,不是让改革失败,而是让我们丧失信任。”
众人陷入沉默,陈晓东皱眉问道:“那我们该怎么应对?”
“第一,立即成立一支专门的舆论引导小组,定期发布真实的经济数据,主动引导社会讨论。第二,安排专业团队反驳这份报告的关键论点,用事实击破谣言。第三,强化基层调研,确保地方干部能准确理解政策方向,避免误解。”
顾晨的声音坚定,眼神锋利,他知道,这一战不仅要在政策上胜利,还要赢得舆论的支持。
---
盟友的分歧
改革阵营内部,原本团结一致的盟友们,随着局势的发展,开始出现意见分歧。
“顾书记,我必须直言,”省长孙文博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打破了沉默,“我们的财政状况的确在承压,改革必须循序渐进,不能过于激进。”
财政部长周正阳皱眉:“但如果不快刀斩乱麻,地方经济依旧被资本势力操控,我们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的依赖。”
“我当然支持改革,”孙文博缓缓说道,“但现实情况是,部分企业已经到了破产边缘,民众的不安情绪在扩大,我们需要更加灵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