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省纪委突击调查的第二天,几位地市领导联名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一份报告,内容直指财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1. 地方财政压力加剧——财政资金审核变严,导致地方政府难以灵活调配资金,部分重点项目因资金不到位而推迟。
2. 经济发展受阻——企业获得政府财政支持的难度加大,导致部分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甚至有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3. 地方政府运行受限——原本可以自行决策的资金使用权受到约束,导致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削弱,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治理。
这一份报告言辞犀利,直指财政改革的核心问题,甚至还附带了一份经济数据分析,强调部分地市的GDP增速出现下滑迹象,投资意愿下降,招商引资受阻。
文件送达省委办公厅后,省委书记赵鸿儒很快召开会议,要求相关部门进行分析,并由省政府进行回复。
---
省委的态度
两天后,省委办公厅正式做出回应,内容简洁但态度坚定:
1. 省财政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和滥用。
2. 经济短期波动是改革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政府已采取措施保障关键项目的资金供应。
3. 各地政府要调整适应新的财政管理模式,建立更透明、高效的财政运行机制。 海棠书屋
文件最后强调,财政改革将继续推进,不会因局部困难而动摇方向。
这一表态,如同一记重拳,直接打破了地方政府试图通过施压来干预改革的企图。
几位地市领导在得到省委的回复后,脸色各异,有人无奈叹息,有人则面露愤怒,甚至有人开始考虑如何调整自己的策略。
---
徐同光的抉择
财政厅内部,一片风声鹤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