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年灿烂文化,西安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十三朝古都,总有其独特优势所在。
西安在我国5000年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唐朝之前是诸多朝代的建都之地,但唐朝之后,西安的地位逐渐下降,再也没有朝代定都在这里。
唐朝就是个西安兴衰的分水岭……
说起地位下降的原因,其实只有一条是最致命的。
关于西安的辉煌历史,网上曾经有个段子说,没有千八百年历史的东西,都没资格进省博物馆,要想找百八十年历史的东西,自己扛个铁锹到城外随便挖一下就行。
这里大实话!
这个段子虽然有夸张的成分,但西安的辉煌历史确实不容置疑。自西周开始,长安就成为中原王朝的都城,此后一直到唐朝,中原王朝或统一或分裂,西安一直是都城首选。
西安古称长安,从公元前1046年开始,西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武王姬发,就选定了地势平坦、资源丰富的渭水流域,作为都城的所在地。
最终,周武王集全国之力,修建了都城“丰镐”?,位置就在如今的西安市长安区,这里逐渐发展成西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里西安兴隆的起点~
直至公元前771年,西安一直都是周王朝的首都。考古人员在丰镐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先后发现了大量宫殿、宗庙和祭祀遗址以及贵族墓葬群等,让我们可以一窥西周的历史风貌。
等到始皇帝完成“四海毕六国一”的丰功伟绩后,首次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经过一番考察以后,最终将都城定在咸阳。
始皇帝为什么抛弃西安而选择咸阳为国都?
秦时的咸阳和如今的咸阳虽然同名,但位置并不完全一致。那时候作为首都的咸阳,大概在今西安市和咸阳市之间的位置,两个地方都占一块。
西汉时期,一直以西安为首都,到我国古代穿越第一人王莽篡位后,改长安为常安,仍然将其作为首都。
东汉时虽然定都洛阳,但190年董卓胁迫汉献帝还都长安,这里再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统治中心,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中心。
我猜测应该是西安地下的龙脉被人为破坏了吧?
自东汉之后,中原王朝陷入了长期的分裂状态,两晋南北朝时期,诸多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不断上演黄袍加身朝代更替的戏码。
龙脉被损毁肯定是如此的境况~
这段混乱的历史中,有六个朝代将都城建在长安,包括西晋、前赵、前秦、后秦以及西魏、北周。每一段时期虽然都不长,但确实是王朝的统治中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隋朝时,中原王朝结束分裂状态,隋文帝杨坚定都大兴,也就是如今的西安市市区。宇文恺负责规划建造,设计了郭城、皇城和宫城三大部分,为以后的首都形制奠定基础。
隋朝同样二世而亡,紧接着建立的唐朝,也定都长安,并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以扩建。西安迎来了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也成为其最后的余晖。
也是有的皇帝正统其自身龙气旺能压得住地下的残缺不全的龙脉,才得以稳得住坐稳江山!
唐朝灿烂的文化吸引着周边国家,丝绸之路更让唐朝的影响深达西域欧洲,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面积达84平方公里人口超百万,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城。
不过后来因为安史之乱遭受重创,唐王朝逐渐走向下坡路,西安的辉煌也逐渐落幕。唐朝分崩离析后,南北宋偏安一隅,元朝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西安逐渐失宠,再也没能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
这更说明了西安的龙脉被损毁损耗越来越严重了!
虽不能说自唐朝以后就开始没落,但地位确实大幅下降,曾经的都城首选之地,后来变得“不受欢迎”,背后隐藏着什么原因呢?
我分析西安唐朝之前多次成为首都的优势是~
一个王朝选择都城,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选好了那是千秋万代,选不好那只能二世而亡。
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忽悠人的,同样是定都长安,汉唐就绵延几百年,秦隋就二世而亡。都城选址首先地势要好,交通便利且易守难攻,两个看似矛盾的要素必须完美统一。
古代打仗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交通便利方便己方转运粮草,保证打仗时候不会因为缺粮导致失败。
当然了那个时候的道路与其说是路其实就是黄土小道,行军打仗后勤保障那是非常艰难困苦的!
易守难攻是都城周边有重要关隘,少量兵力守住就能阻断敌人进攻,确保都城安全。在后方无忧的情况下反击敌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历代中原王朝,都面临着北方强敌的威胁,如何御敌于国门之外,减少游牧民族带来的威胁和伤害,是中原王朝的重要任务。
那时候的战争其实就是现在的中华大地之内部争夺战!
位于关中平原中心位置的西安,很多方面都满足这些条件。这里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粮食产量有保障,可以供养更多人口,满足长安城的粮食需求,战争时还可以就近提供军粮。
另外,西安靠近黄河,周围也有渭河等河流,水陆交通都比较方便。在古代那个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水路和陆路交通状况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因素。
这是自然条件客观存在的!
再就是西安位于关中平原,周围有峣关、子午关、骆谷关等关隘,可以有力保障西安都城的安全。
有了以上这些变量条件,再加上历朝以来对西安的大规模营造,在这个基础上扩建都城,总比另起炉灶要省钱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