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恩着作丰富,形式多样,除《西游记》《禹鼎志序》《花草新编》外,有骚、赋、论、表、赞、墓志铭、诔、祭告文、序、启、障词等多类体制。
老人家是一位天资聪颖的大德之才呀!
吴承恩坚守个性,反对复古,作品风格迂疏漫浪,注重细节描写,常通过作品反讽现实生活。吴承恩首创分类选词,其所着《西游记》开创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全新品类,《花草新编》使《花草集》在明代后期受到文人关注。
老人家还是一位有个性的大作家!
老人家的足迹也充满了坎坷不平啊~
明正德元年(1506年)吴承恩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苏省淮楚市楚州区)一个从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吴锐为其取名“承恩”,字汝忠,寄寓承接朝廷恩泽、为国效力的心愿,打破本门单名的传统。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可事实往往是难以如愿的……
正德二年(1507年),吴承恩两岁时便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能以粉土绘画。正德八年(1513年),吴承恩大约在今年开蒙读书,因父亲木讷,少儿时吴承恩被市井称为“痴人家儿”。正德十年(1515年),吴承恩作《鹤江先生诛》。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翰林院官员蔡昂因病休养。吴承恩借“登龙识李”典故拜访,受到蔡昂礼遇。吴承恩幼时便爱读奇志怪作,常偷偷购阅《酉阳杂俎》《玄怪录》等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没有一个伟大的作家是不读书的!读万卷书加行万里路才能人生有所作为!
正德十六年(1521年),吴承恩中秀才,督学使者赞其文,称考取功名如拾芥,少年才子声名起。朱应登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而“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 嘉靖元年(1522年),吴承恩出席陈拙翁八十寿宴,作《寿陈拙翁》诗。且于本年首次去应天乡试(今南京)江南贡院乡试,于本年前后完成策论《秦玺》。
在这个人世间没有人在年轻的时候不想去谋取一官半职的!古人如此今人更如此!
嘉靖三年(1524年),陈拙翁逝世,吴承恩作五言排律诗《挽陈拙翁》。嘉靖四年(1525年),吴家状况和社会地位好转,吴承恩与本地大族之女叶氏成婚,其家族曾出过任户部尚书的显宦叶淇。
自古就是除了血亲外就是姻亲了,遇上了好的姻亲也可以飞黄腾达的!
嘉靖七年(1528年)六、七月,吴承恩与朱曰藩至苏州,访画家、书法家文征明、文学家王宠等,共游石湖。游玩时,吴承恩填《风入松》词;获王宠赠书法,吴承恩作《赠雅宜王丈》诗回赠。后参观史竖故居。八月,吴承恩赴南京乡试,未中。
嘉靖八年(1529年),葛木任淮安知府,创设龙溪书院。吴承恩因葛木赏识,家境改善,后入龙溪书院,成绩优异,深受葛木、孙继鲁的赏识。后来,吴承恩在诗文中自称是葛木、孙继鲁的“门下士”。潘坝致仕回乡,与吴承恩为忘年交。吴承恩为上一年到任的漕督唐龙母亲八十寿诞作《海鹤蟠桃篇》。嘉靖十年(1531年),吴承恩受邀为刘节所编《春秋列传》作序,八月赴南京应天乡试未中。
真是才华横溢才情源源呀!
嘉靖十一年(1532年),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去世,吴承恩亲撰《先府宾墓志铭》,面对已逝老父,痛陈心迹。嘉靖十三年(1534年)吴承恩出孝期,八月再次去南京考举人,途中镇江游览金山寺并作七律诗《金山寺》两首,回乡后病倒。九月,葛木赴山西上任,经扬州时派人慰问吴承恩,有意邀其为幕僚,但因吴病重未能成行。真是可惜了错过了升迁的机会,也许这就是命!
嘉靖十四年(1535年),曾任淮安知府的葛木病故于山西任上。灵柩过淮安时,吴承恩撰写《祭巵[zhī]山先生文》悼念葛木。文中感激葛木的知遇之恩,并一直受其鼓励,但自己未成大业,辜负厚望。
嘉靖十五年(1536年),吴承恩约于本年前后开始编选唐宋词集《花草新编》。嘉靖十六年(1537年),夏秋之际,吴承恩由水路至高邮赴南京应考,朱曰藩(子价)赋五律诗《露筋祠》送别,吴承恩同赋《露筋祠同朱子价》。九月,吴承恩在南京考举人时遇风波——据王世贞的《科试考二》记载,科举考试中,许多考生的试卷涉及时政讽刺,因此礼部尚书严嵩对主考官进行了弹劾。皇帝闻讯大怒,江汝璧和欧阳衢两位主考官因此被捕入狱并遭贬职。此外,提调官孙懋、杨麒、何宏等人也被迫辞官。为此,当年考中举人的考生次年禁止参加会试,以彰显惩戒。
老人家的命运也真多舛了!
吴承恩未中举,在精神上受到冲击很大,任谁都会如此的!
嘉靖十七年(1538年),吴承恩婉拒马汝骥的入幕邀请,并撰写了《答西玄公启》。同时,词史上的第一部唐宋金元词选集《花草新编》已编成,其序言可能也在同年完成。嘉靖十九年(1540年)夏秋之际,吴承恩又前往南京参加考试未中。
精神可嘉楔而不舍,官场失落但才情茂盛……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吴承恩被选为贡生。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李春芳中进士,吴承恩作《赠李石麓太史》贺。九月,为叶氏夫人族曾祖母作《寿叶太老夫人八十颂》。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吴承恩以岁贡生的身份又赴北京谒选,创作了《古意》《杨柳青》《太白楼》等诗。在京期间,他与当时任职于京师的诸多友人均保持联系,他将所撰《丁忍行状》呈交李春芳,恳请其为丁作传。
选官事宜曾有眉目,还是为官之心不死啊!然六月因幼子凤毛夭折,无奈返回故乡,临别之际,写下《庚成寓京师迫于归志呈一二知己》与京中友人告别。回乡后,潘坝以诗《慰吴射阳》相赠。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吴承恩在夏秋之际加入潘坝《淮郡文献志》的编纂工作,耗时一年有余。明年底,随着《淮郡文献志》的完成,他撰写了《淮郡文献志后序》。
哈哈,原来我和他老人家也有缘,因为我也参考了神马乡志采编的!并和安东县志主编孙华老师为良师益友……
……老人家终于圆梦为官了!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春夏之交,吴承恩赴浙江担任湖州府长兴县县丞。在任时,吴承恩勤勤恳恳,清正廉洁,与知县归有光关系不错。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吴承恩将归有光的《梦鼎堂记》《圣井铭》及《长兴县令题名记》书于石碑,见证了二人在长兴的合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惜老人家好景不长,命运又和他开了过天大玩笑~
十二月,代理知县在征粮时因贪污致民怨沸腾被浙江察院抓捕,县丞吴承恩被牵连。长兴知县归有光为自证清白连写两篇文章,直言此次事件责任人是代理知县,县丞吴承恩辅助代理知县违法乱纪。隆庆二年(1568年),长兴狱案结束,经浙江察院审理,吴承恩无罪释放,且被任命为荆府纪善。约正月赴蕲州荆王府到任,为答谢荆府同事的接风作《宴凤凰台》。隆庆三年(1569年),吴承恩在蕲州期间,开始创作《西游记》了!
一部伟大的作品就此诞生了!
隆庆四年(1570年),陈文烛担任淮安知府期间,经由徐中行引荐,结识了吴承恩,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其时,吴承恩已完成百回本《西游记》的最后修订,并将《西游记》书稿存放于荆王府,随后在七月份之前返回淮安,直至十数年后《西游记》才得以流传至书坊金陵世德堂主人手中。
隆庆五年(1571年),吴承恩为李春芳致仕填《驻云飞》词四阐赠之。万历八年(1580年),吴承恩约于本年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虽然他老人家没留下丰盛家财万贯和子嗣人丁,但却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