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云跟梁俊所讲的就是二十一世纪的义务教育。不过如果直接把这一思想抛出来,估计要吓坏很多人。所以,他做了不少的修改。
比如,老百姓支付不起学费,没关系,先读书,等将来长大挣了钱,再分批还给官府,而且还不要利息。
如果将来没有因为读书而收益,那这笔债就给你免了。正是因为这一惠民政策的实施,接下来,每年进学堂读书的平民子弟成倍增长。
伴随而来的就是兴建学堂,可官府一时半会又拿不出这么多钱兴建,怎么办?
郑婉玉给他出了个主意,不少有钱人家有多余的空屋子,完全可以腾出来作为学堂,为此,还出台了鼓励政策:由官府出银子进行租赁,而且还免除房东家一到两个子弟读书的费用。
这样一来,原本兴建一座学堂的费用,现在可以租赁一二十座学堂。
学堂解决了,学费解决了,可那么多先生哪里找?
梁俊想出了一个办法:在下辖六个州各郡县发布告示,凡是读书人自愿教书的,由官府按月发给俸银,数量与县衙师爷的俸禄相当,并免除徭役。
这比先前那些教书先生的俸银高出一倍还多,而且更有保障,这样的待遇,一下子吸引力不少读书人走进学堂当起了教书先生。而且每天还有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闻风而来。
傅青云可高兴坏了,这不仅解决了教书先生短缺的问题,还积聚了不少人才,缓解了官员短缺的问题,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傅青云忙于兴办学堂,广罗人才的同时,那边军事训练也在程婴、缪凯峰、姬友道等人的组织下展开了。
张宏的潜能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从管理一个郡,到管理一个州,现在,六个州的钱粮都是他在负责,管得井井有条,丝毫不乱。自傅青云接管以来,这六个州没有再发生一起饿死人的现象。
这也导致了每天都有大量流民从其他地区逃到这里。
有官员提出,不允许这些流民入境,把他们驱赶走。
傅青云却认为,人家百姓千里迢迢来投奔,说明你这里日子好过,他们才要来。虽然暂时带来吃饭和就业的压力,但也是人口资源啊。官府要想方设法帮助百姓解决吃饭问题和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