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杆还没有大规模种植,一开始王雨萱是无法保证这种适合在北地区域种植的作物能不能种植成功。
显然红杆的适应能力很强,在相对北地温和的阔野生长得更优秀,大约半亩地的红杆,产量大约就三百多斤出头。
亩产量接近六百斤,现代高粱亩产照料得当,亩产超过千斤,这种类似植株整体与高粱秸秆相似的红秆作物,能吃的部位就中间粗壮那一截,实际能吃的重量应该不多。
放在原始时代,能有这种产量,是阔野土地肥沃,肥力还没怎么流失有一定关系,如果不科学种植和施加肥料,亩产会很快降下去。
这些都是王雨萱的分析,陈风知道胆矾和碱都可以制作肥,具体怎么操作,他没有多少概念。
肥料的事不用着急,这阶段除虫、除草,用粪便堆肥就能够满足初代农耕的发展。
“红秆太难听了,玥瑶你给起个新名字!”王雨萱等人围坐在一起,享受新鲜的红秆大餐,炖汤和炒红秆片味道都不错。
林玥瑶看向陈风,陈风自然是没什么意见,林玥瑶思考了片刻,“口感类似山药,外表又是秸秆类植物,那就叫长药或者长薯。”
众人感觉还不错,山药在华夏古代就叫薯药,最终敲定叫长薯,软绵绵的口感,其实和煮熟的红薯也差不多。
长薯轻易征服了夏部落族人的胃,这种软绵口感的食物,尤其受到小孩子和女人的喜欢。
王雨萱还将一部分长薯晒干,然后磨成粉末,想用老家的制作土豆粉的方式,能不能制作出长薯粉。
青源城不少人都用铜币从仓库购买到了一两根长薯吃,短短两天时间内,长薯就到了首领定下的存储界限,族人们暂时是吃不到长薯。
吃了之后,除了让他们有了新鲜感和不错的饱腹感,还影响了一部分族人的心,尤其是现在青源城还以狩猎为生的家庭。
青源的狩猎队伍,已经不是陈大带领,而是由猎人听从安排组成一小队,他们狩猎的战利品,一半归于部落,另一半就由猎人平分。
猎物是越来越少了,一部分猎人放弃了狩猎,试着养殖放牧,剩下这一部分坚持到今天,农耕给了他们新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