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神性人性

哪里会想到自己未来成为了大汉的掘墓人魏武帝?

“孟德,有些原则一旦在心里打破,那么往后余生,你的道德准则就会一降再降,成为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连睡觉都不得安稳,生怕他人谋害自己,还编出‘吾好梦中杀人’这等话的枭雄。

这样的道路,看似捷径,能取得巨大的成功,最后却反而与自己最初的梦想背道而驰,你想成为这样的人吗?”

“我……我……”曹操感到茫然无措。

如果说之前一系列误杀,再到明知吕伯奢无辜而故杀,是让曹操心态逐渐转变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帝王思想。

这样的思想虽然能超越人类自身的局限,往往是成大事者、特别是当皇帝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像刘邦面对父亲被烹,仍能毫不示弱地说出让项羽分他一杯肉羹。

像李世民弑兄杀弟,逼自己父亲退位太上皇,往后又能兼听则明,与众贤臣完成贞观之治。

像朱元璋乞丐出身,开局只有一个碗,却缔造了汉民族的最后一个王朝,让分裂已久的南北两地,再度融为一体,但他同样也在明初掀起大案,动辄牵连屠杀数万人。

这些标志性的帝王,都拥有类似超越人类局限的思想,甚至他们比曹操在历史上表现的更加优秀出色,但也更加冷酷无情。

而曹操矛盾的地方却在于,他既是冷酷无情,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又同样是天性烂漫,不拘一格的文学家。

他有时候比起那些帝王们更加多疑敏感,但有时候又比他们更加多情浪漫。

如果把走上帝王之路所必备的条件称为“神性”,那么曹操则是在逐渐走向“神性”的过程中,偏偏又无法割舍掉自己的“人性”。

这就是他为何会成为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转变最大,性格表现最为复杂的人物。

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近两千年,曹操虽多负骂名,却仍能获得许多人喜爱的原因。因为他比起高高在上的帝王们,要更加的像普通人,有着更多的人味。

此时的曹操,在代渔的追问下,心里不断进行着天人交战。

一方面理性告诉他:“就算代渔施展大神通,能让吕伯奢一家都活过来,但这有什么意义?做过了就是做过了,再来一次同样的处境,你曹孟德还是会先下手为强,痛下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