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是黎念楠,目前是津市下沙二号研究基地的负责人,主要负责农业研究,也是南约食坊和津市海军军工副食厂的产品顾问,是一名军嫂、也是一名母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旁边这位是刘意,是下沙二号研究基地的核心工作人员,目前担任研究助理。”
“请问黎同志是怎么想到要种植红薯的呢?之前红薯就在各个地方都有种植,按理说属于比较不起眼的作物。”
“当初我是穹省白沙岛下沙村的知青,比较早就嫁给了驻岛军人,开始从事农业试验田项目。
不知道钟记者前几年有没有去过穹省,我72年初刚到的时候,旱季淡水资源非常紧张,每人每天限量一桶水,粗粮勉强足够全村人吃个七八分饱、精粮是几乎吃不起的。
下沙一号旱稻和下沙二号红薯,都是早期从两边家人寄过来的粮种和经济作物种子开始下地的。只是恰好下沙一号旱稻比较早发现了,当时确实没那么重视红薯。
我在村里上工的时候,是有挖过红薯的,个头和产量远低于我家乡的水平,但红薯和土豆整体亩产量比大米高很多,可制作的副食品也很多,如果产量和质量提高,对穹省来说意义重大。
后面就开始利用下沙一号基地的试验田,从施肥、灌溉、间种等方面运用科学管理方法种植红薯,并且增加了湘省、川省等地方的红薯苗混合种植的。”
“湘省和川省的红薯苗是您家人寄过来的?”
“不是,是我弟弟拜托战友寄过来的,我家里是江省苏市的,丈夫是吉省辽市。
我弟弟参军被分配到宁省,他有拜托战友给我寄他们老家的种子,下沙二号红薯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下沙基地的季程同志和向恒同志。”
“据我所知,刘意同志是从穹省跟随黎同志过来津市的,请问是什么原因让刘同志过来津市的?”
刘意听着黎念楠的发言,思绪也回到了下沙初相识的时候。
“我,刚开始认识楠楠姐,是给她在下沙村带路找水源的放牛娃,那时候我随父母被下放了几年,父母也已经去世。
楠楠姐没有嫌弃我们兄妹俩的成分,并且给了我在下沙食品厂工作的机会。后面我京市家里平反以后,我也选择和妹妹继续留在下沙。
知道姐夫要到津市入职以后,楠楠姐问我愿不愿意跟着她过来,我没有犹豫,跟妹妹商量过以后就决定过来津市。
楠楠姐,于我而言,是上司、是伯乐、是老师、是恩人、也是胜似亲人的姐姐。”
黎念楠之前听郑北川说刘意把自己当亲人,这次是第一次亲耳听见刘意说出口,这少年哦,太内敛了,早点说出来不就好了。
她伸手揉了揉少年的头发,一脸吾家少年初长成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