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你在位,以你的仁厚,说不定能营造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这同样是大明之福。”
朱元璋哈哈一笑:“小李这话倒是在理。”
“不管怎样,咱大明的江山能越来越好,才是最重要的。”
“如今咱有了现代的知识与见识,往后的路,也能走得更稳些。”
李奥笑着看向朱元璋,由衷说道:“大叔,我挺佩服你攒家底的能力。”
“你在位时一直战事频繁,去世后朱允炆又在位乱搞一年,剩下三年还打着靖难之役。”
他不禁感慨,语气中满是钦佩,“可即便经历了这么多波折,老四上位没多久,就能决定迁都和编纂《永乐大典》,还一直加强边防防御部署,永乐四年还征讨安南。”
“这背后要是没有你之前打下的坚实基础,哪能这么顺利开展这些大事。”
“你攒下的这些家底,可是让大明后续的发展有了底气。”
朱元璋听了,脸上洋溢着得意的神色,笑着摆摆手,自夸道:“咱的诸多政策,在你们这些现代人眼里,或许觉得有些土里土气,甚至认为没什么高明的谋划。”
“但咱这都是从历史里总结学习来的,要不,哪能攒下这么厚实的家底?”
“想当初,咱刚登基的时候,这天下百废待兴,到处都是战争留下的创伤。”
“咱就想着,得先把这国家的根基给稳住了。”
“在农业方面,咱可是投入了大量的心血。”
“咱借鉴前朝经验,推行奖励耕织,鼓励百姓多种地、多织布,只要干得好,就给奖励,大伙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起来了。”
李奥插嘴道“这个我知道,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朱元璋笑着点点头,“看来小李你对这些也有所了解,咱还有呢。”
“还组织移民屯田,把人多地少地方的百姓,迁到土地多但缺人手的地方,让荒地都能种上粮食。”
“同时,咱还实行轻徭薄赋,尽量减轻老百姓的负担,让大伙能安心搞生产。”
“又建立了路引制度,虽说这路引制度限制了人口的随意流动,可在现在的社会条件下。”
说着,朱元璋点起一根烟,“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通过路引制度可以确保农民留在土地上进行生产,保证农业生产的人力稳定。”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咱从洪武三年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查人口,并推行户帖制度。”
“历史上的咱还搞了黄册制度,把每家每户的人口、田产都登记得清清楚楚,收税、征兵都有了准确依据,也方便朝廷调配资源,支持农业发展。”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粮食产量稳步提升,为大明后续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