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七年十一月,长安的冬日犹如一位冷酷的君主,带着几分凛冽的寒意降临世间。街道上的行人全都行色匆匆,用厚厚的麻布衣服紧紧裹住身体,试图抵御这刺骨的寒冷。
皇宫的宫殿在寒风中宛如一座巍峨的冰山,却依然威严耸立。宫墙内的松柏依旧翠绿挺拔,像是一群坚守岗位、不畏严寒的卫士,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宫廷的故事,为这寒冷的宫廷增添了几分顽强的生机。
朝堂之上,气氛略显凝重,李世民微微清了清嗓子,他缓缓开口道:“前些天,朕经过深思熟虑,决定任命开府仪同三司长孙无忌为司空。”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嗡嗡作响,那是大臣们的议论之声。长孙无忌更是神色一震,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不安,急忙出列,“噗通”一声跪地,神色恳切地说道:“陛下,臣忝列外戚,此等重任,臣万万不能接受。臣深知陛下对臣的信任,但臣更担心天下人会说陛下徇私情,这于陛下圣名有损啊。陛下之圣明,乃大唐之根基,臣不能因一己之私而让陛下背负此等骂名。”他一脸诚恳,额头紧紧贴在地上,身体微微颤抖,可见其心中的惶恐。
李世民微微皱眉,神色严肃地说道:“无忌,朕意已决。朕选你为司空,并非因你是朕的外戚这层关系。朕向来用人唯贤,是根据官职所需来选择合适的人才,这一点你应当明白。”他的语气坚定而不容置疑,目光紧紧盯着长孙无忌,眼中透着对他的信任与期望。
长孙无忌仍磕头推辞,语气急切地说道:“陛下,即便陛下如此说,臣心中依然不安。外戚掌权,在历史上多有祸乱,臣不愿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想让陛下陷入舆论的漩涡。还望陛下收回成命,臣实在不敢担此重任。”他的额头因不断磕头而微微发红,脸上满是惶恐与不安,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利局面。
李世民见状,站起身来,龙袍随风飘动,他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下台阶,来到长孙无忌面前,伸手扶起他,目光温和而坚定地说道:“你我相识多年,你还不知朕的为人吗?朕若真是循私情之人,大唐怎会有今日之繁荣昌盛?朕用人,向来只看才能,从不因亲疏而有所偏颇。”
长孙无忌抬起头,眼中满是感动,嘴唇微微颤抖,说道:“陛下,臣自然知晓陛下的圣明与公正。但天下悠悠众口,人言可畏。一旦有了流言蜚语,便如洪水猛兽,难以阻挡,臣实在是担心会影响陛下的声誉和大唐的稳定。”
李世民拍了拍长孙无忌的肩膀,力度适中却饱含力量,转身面向群臣,目光如炬,大声说道:“朕今日便在此把话说明白。朕用人,只看才能。若没有才能,即使是亲属,朕也不会任用。就如襄邑王李神符,虽是朕的亲属,但因其能力不足,无法胜任重要职位,朕并未因亲而给予特殊关照。而若有才能,即使过去有仇怨,朕也不会弃之不用,魏徵等人便是最好的例子。魏徵曾是朕的对手,多次直言进谏,与朕有过争执,但朕看中他的治国之才,依然重用他。今日推举长孙无忌为司空,是因为他有卓越的才能,能为大唐的发展出谋划策,绝不是徇私情。”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如同敲响的警钟,让群臣为之动容。
群臣听了,纷纷点头,有人轻声说道:“陛下圣明,所言极是。”
这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臣站了出来,他微微弓着背,却依然透着一股威严,拱手说道:“陛下圣明。长孙大人之才,我等有目共睹,他的能力确实足以胜任司空之职。只是这世俗偏见,由来已久,深入人心,确实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啊。这就像那顽固的病根,想要彻底祛除,并非易事。”
李世民微微一笑,那笑容中透着自信与从容,说道:“朕之大唐,当以贤能为重,岂会被世俗偏见所左右?朕相信,只要长孙无忌能在司空之位上有所作为,那些流言蜚语自然会不攻自破。无忌,你不要再推辞了。”
长孙无忌心中十分纠结,他眉头紧锁,心中思绪万千。他心想:陛下如此信任我,我若再推辞,倒显得矫情,也辜负了陛下的一片苦心。可我这外戚的身份,就像一把悬在头上的利剑,实在让我如履薄冰。万一因我而让陛下被人诟病,损害了陛下的圣名,我可就万死莫赎了。这可如何是好啊?
李世民似乎看穿了长孙无忌的心思,眼神中透着理解与鼓励,说道:“无忌,你无需担忧。朕既然敢任命你,就有十足的把握应对一切可能出现的情况。你只需安心为大唐效力,用你的才能和行动证明朕的决定是正确的,让那些质疑的人无话可说。”
长孙无忌终于不再推辞,他缓缓跪地,眼中闪着泪花,拜谢道:“陛下如此厚爱,臣定当肝脑涂地,为大唐鞠躬尽瘁。臣必不负陛下的信任,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守护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