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贾雨村赶忙回头一看,来人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和他一同被弹劾革职的同僚,名叫张如圭。张如圭本就是本地人,革职后一直在家闲居。最近他打听到京城奏准了起用旧员的消息,就四处托人找关系、寻门路。恰巧碰到了贾雨村,所以急忙过来道喜。两人相互见了礼,张如圭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贾雨村。贾雨村听后自然十分高兴,两人匆匆聊了几句,便作别各自回家。

冷子兴听到这个消息,连忙给贾雨村出主意,让他去恳请林如海,再通过林如海向京城的贾政求情。贾雨村领会了他的意思,告辞后回到书馆,急忙找来朝廷的邸报,仔细查看确认消息是否属实。

第二天,贾雨村就去找林如海当面商量此事。林如海说:“真是天缘凑巧,因为我妻子去世,京城的岳母惦记着小女无人照料和教育,之前已经派了人、准备好了船只来接她。只是因为小女身体还没完全康复,所以还没动身。此刻我正想着您对小女的教导之恩还未报答,遇到这个机会,哪有不尽心帮忙的道理。您就放心吧。我已经考虑到这一步了,写好了一封推荐信,转托我内兄务必全力帮忙,这样才能稍微表达我的一点心意。就算有需要打点的费用,我在给内兄的信里也都注明清楚了,您也不用为此操心。” 贾雨村一边恭敬地行礼,一边不停地道谢,接着又问道:“不知道您的亲戚现在担任什么职务?我怕自己行事鲁莽,不敢贸然去京城打扰。” 林如海笑着说:“要说我这亲戚,和您还是同宗呢,是荣公的孙子。我的大舅哥现在袭着一等将军的爵位,名叫贾赦,字恩侯;二舅哥名叫贾政,字存周,现任工部员外郎。他为人谦恭厚道,很有祖父的遗风,可不是那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浅薄官员。所以我才写信麻烦他。不然的话,不但会玷污您的清廉操守,我自己也不屑于这么做。” 贾雨村听了,这才相信昨天冷子兴说的话,于是又向林如海道谢。林如海接着说:“已经选好了下个月初二,小女动身去京城,您和她同路前往,岂不是一举两便?” 贾雨村连忙点头称是,心里得意极了。林如海便开始准备礼物,安排饯行的事宜,贾雨村一一接受。

女学生黛玉,身体刚刚痊愈,原本不忍心离开父亲前往京城。但无奈外祖母执意要她去,而且林如海也说:“你父亲我年近半百,没有再娶的打算。况且你体弱多病,年纪又小,上面没有母亲教养,下面没有兄弟姐妹照顾。现在去依靠外祖母和舅家的姐妹们,正好能减少我的后顾之忧,你怎么能说不去呢?” 黛玉听了,这才流着泪拜别父亲,跟着奶娘和荣府来的几个老妇人登上了船。贾雨村另外乘坐一只船,带着两个小童,跟在黛玉的船后面一同出发。

过了些日子,他们到了京城。进入京城后,贾雨村先整理好衣冠,带着小童,拿着宗侄的名帖,来到荣府门前投递。这时贾政已经看过妹夫的信,立刻让人请贾雨村进来相见。贾政见贾雨村相貌堂堂,谈吐不凡,而且他本就最喜欢读书人,向来礼贤下士,乐于帮助弱小、扶持危难之人,很有祖上的风范。再加上这是妹夫特意嘱托的事情,所以对贾雨村格外优待。在向朝廷题奏的时候,贾政全力从中协助,轻易地为贾雨村谋得了一个复职候缺的机会。不到两个月,金陵应天府出了空缺,贾雨村就谋得了这个职位。他向贾政辞行后,择日前往上任去了,这里暂且不表。

再说黛玉,那天弃舟登岸时,荣国府派来的轿子和拉行李的车辆已经等候多时了。林黛玉常听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近日见到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都已经不同寻常,更何况如今到了外祖母家。因此她步步小心,时刻留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生怕被人笑话。

黛玉上了轿,进入城中后,透过纱窗向外望去,只见街市繁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与别处截然不同。又走了半天,忽然看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有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坐着十来个穿着华丽的人。正门没有开,只有东西两边的角门有人进出。正门上方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 “敕造宁国府” 五个大字。黛玉心想:“这肯定是外祖的长房了。” 想着,轿子又往西走,没多远,同样也是三间大门,这才是荣国府。轿子没有从正门进去,而是进了西边的角门。轿夫抬着轿子进去,走了一段路,快要转弯的时候,就停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也都下了轿,赶忙跟了上来。接着换了三四个十七八岁、衣帽整齐的小厮上来,重新抬起轿子。众婆子在旁边步行跟随,来到一座垂花门前停下。小厮们退下,婆子们上前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走进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中间是穿堂,正中间放着一个紫檀架子的大理石大插屏。转过插屏,是一个小小的三间厅,厅后面就是正房大院。正面有五间上房,全都雕梁画栋,两边是穿山游廊连接的厢房,里面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台阶上,坐着几个穿着鲜艳的丫头,一见到他们来了,都笑着连忙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叨呢,可巧您就来了。” 于是三四个人争着打起帘笼,这时听到有人回禀:“林姑娘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黛玉刚走进房间,就看见两个人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迎上来,黛玉知道这就是她的外祖母。她刚要行礼拜见,早被外祖母一把搂进怀里,心肝宝贝地叫着,大哭起来。当时在地下侍奉的人,没有一个不掩面哭泣的,黛玉也哭个不停。过了一会儿,众人慢慢劝解,大家才止住了哭声,黛玉这才拜见了外祖母。这位就是冷子兴所说的史氏太君,贾赦和贾政的母亲。这时贾母一一指着旁边的人给黛玉介绍:“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你二舅母;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 黛玉一一拜见。贾母又说:“去把姑娘们叫来。今天有远客刚来,你们就不用去上学了。” 众人答应了一声,就有两个人去叫姑娘们了。

没过一会儿,就看见三个奶嬷嬷和五六个丫鬟,簇拥着三位姑娘走了进来。走在最前面的那位,肌肤微微丰满,身材中等,脸颊如同刚成熟的荔枝般粉嫩,鼻子像细腻的鹅脂,神色温柔,沉默寡言,让人一看就觉得亲切和蔼。第二位姑娘,肩膀瘦削,腰肢纤细,身材高挑,鸭蛋脸,眼睛俊俏,眉毛修长,顾盼之间神采飞扬,浑身透着一股文雅气质,让人见了便觉超凡脱俗。第三位姑娘年纪尚小,身材还未长足,容貌也未完全长成。这三位姑娘头上的钗环、身上的裙袄,全都打扮得一模一样。

黛玉赶忙起身,迎上前去行礼,和她们一一相互认识,之后大家各自落座。丫鬟们赶忙斟上茶来。众人的话题一开始围绕着黛玉的母亲展开,谈论她是如何生病,怎样请医问药,以及后来的丧葬之事。这一番谈论,难免又勾起了贾母的伤心事。贾母感慨地说:“我这么多儿女,最疼爱的就是你母亲。如今她却先我一步离开了,我连她最后一面都没能见着。今天看到你,我怎能不伤心!” 说着,便把黛玉搂在怀里,又抽泣起来。众人见状,赶忙纷纷上前安慰劝解,过了好一会儿,贾母才稍稍止住了悲声。

众人瞧着黛玉,见她年纪虽小,可举止言谈却十分不俗。她的身体面庞看起来柔弱不堪,却有一种天然的优雅气质。众人由此便猜到她身体有隐疾,于是有人问道:“你平常都吃什么药呢?怎么不赶紧好好治疗呢?” 黛玉回答说:“我从小就是这样,从能吃东西起就开始吃药,一直吃到现在都没断过。请了好多有名的医生,开方配药,可都不见效。我三岁那年,听说是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带我去出家,我父母自然是不肯。那和尚又说:‘既然舍不得她,只怕这病一辈子都好不了。要是想病好,除非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哭声,除了父母,所有外姓的亲戚朋友,一个都不能见,这样才能平平安安过一辈子。’他疯疯癫癫的,说的这些话荒诞不经,也没人理会他。我现在还是在吃人参养荣丸。” 贾母听了,忙说道:“正好,我这儿正在配丸药呢。让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

贾母这话刚说完,就听见后院传来一阵笑声,有人大声说道:“我来晚了,没能迎接远方来的贵客!” 黛玉心里觉得十分诧异,暗自寻思:“这里的人个个都敛声屏气,如此恭敬严肃,这个来的人是谁啊,怎么这么放肆无礼?” 正想着,只见一群媳妇丫鬟簇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走了进来。这人的打扮和其他姑娘截然不同,身着五彩绣衣,光彩夺目,仿佛是下凡的神妃仙子。她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脖子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面罩着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身穿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材苗条,体态婀娜。她粉面含着笑意,却又隐隐透着威严,还没开口说话,爽朗的笑声就先传了出来。黛玉连忙起身迎接。

贾母笑着对黛玉说:“你不认识她,她呀,是我们这儿出了名的‘泼皮破落户儿’,在南方那边,大家都叫她‘辣子’,你就叫她‘凤辣子’好了。” 黛玉正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只见众姐妹赶忙告诉她:“这是琏嫂子。” 黛玉虽然没见过,但也曾听母亲说过,大舅贾赦的儿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的内侄女,这个侄女自幼被当作男儿教养,学名叫王熙凤。黛玉赶忙陪着笑脸,行礼称呼她为 “嫂”。

王熙凤拉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又把她送回到贾母身边坐下,笑着说道:“天下竟然真有这么标致的人物,我今天可算是见到了!况且看这通身的气派,哪里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简直就是嫡亲的孙女啊。怪不得老祖宗整天嘴上、心里都念叨着,一刻都放不下。只可惜我这妹妹命太苦,姑妈怎么就这么早早地去世了呢!” 说着,便拿起手帕擦眼泪。贾母笑着说:“我这才刚止住哭,你倒好,又来招我。你妹妹大老远才来,身子又弱,好不容易才劝住,快别再提以前的伤心事了。” 王熙凤听了,马上收起悲伤,转而为喜,说道:“哎呀,正是呢!我一见到妹妹,心思全在她身上了,又高兴又伤心,竟把老祖宗给忘了。该打,该打!” 说着,又急忙拉着黛玉的手,问道:“妹妹今年几岁了?可曾上过学?现在吃什么药呢?在这儿可别想家,要是想吃什么、玩什么,尽管跟我说;要是丫头婆子们伺候得不好,也尽管告诉我。” 接着又转头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都搬进来了吗?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紧去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休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话间,茶果已经摆了上来。王熙凤亲自捧着茶和果盘递给黛玉。这时,二舅母王夫人问她:“月钱发了没?” 王熙凤回答说:“月钱已经发完了。刚才我带人到后楼上去找缎子,找了好半天,也没找到太太昨天说的那种,估计是太太记错了吧?” 王夫人说:“有没有都没关系。” 接着又说:“应该随手拿两匹缎子给你妹妹去做衣裳,等晚上想起来,让人再去拿,可别忘了。” 王熙凤连忙说:“这事儿我早就想到了,知道妹妹这两天就到,我已经准备好了,等太太过目之后,就给妹妹送来。” 王夫人听了,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没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