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便是官家并非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而是借助臣子的口,当着祖宗的牌位,阐明自己治理的理念,从而得以能够昭告世人。

虽然会和历代君王的治国理政会有很大不同,但这些都是必须要推行下去的。

“李相言之有理,臣以为靖康之变还有乃是朝纲不振之故,故而可称之为三冗而两积!”

韩世忠见状也赶紧跟着李光的话说出了憋在自己心中多年的看法。

他明白这是自己代替武将或者朝臣直言的机会,并且这样的场合官家必定不会怪罪于自己。

“三冗而两积?可是当年神宗变法之时,苏轼上书的策论!”

韩世忠的这个论调倒是引得赵构颇有兴趣,他没想到韩世忠这样的武将竟然对于朝政也有深入的思考。

“正是!臣说句僭越的话,三冗之冗员冗军冗费,便是造成靖康之变是国力积贫积弱之结果!”

大宋的重文抑武,便是借助文官来抑制武将。

说到底便是以文制武这样的制衡关系,那么日积月累之下,使得大宋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三冗两积”。

虽然有诸多君王有过革新和变法,然而急功近利、纷繁无序便是革新变法者的严重的缺点。

同时祖宗之法的权威、守旧派的阻挠、策略无法实施则更是无法破除的根本。

“如今来看,官家敢于破除祖宗之法、敢于处置保守结党,从而使得革新变法能造福于大宋,实乃历代君王之护佑,实乃官家英明神武之决策!”

李光回过头看来,官家的革新变法确实已然算的上非常成功。

也算是取历代革新变法之精华,而去其糟粕之结果。

自然也就够得上历代君王共同努力的结果。

“朕以为这天下大势,本就是如同波浪一般,后浪推着前浪。如若固步自封则必定寸步难移!”

赵构对于韩世忠和李光所言非常满意,臣子们在这太庙之中畅所欲言,自己能够坦坦荡荡的告知祖宗也算是明君所为。

“官家所言甚是,祖宗之法固有其可取之处,然亦有其掣肘之处。臣以为治国之策还是应该顺应潮流而不可逆势而行!”

李光见到官家对于自己的想法非常认同,赶紧附和道。

“如此朕便在这太庙之中昭告祖宗,革新变法并非破祖宗之法,而是富国强兵,藏富于民之法!他日必定还大宋一个光辉灿烂之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