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种可能,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只是伪装。”
褚遂良沉默了,他不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没有继续发表看法。
“关于桂州的许文石案,从贞观二十年,一直到永徽三年,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不断有百姓过来报案。”
“奇怪的是,他们并没有向当地的都督府报官,而是长途跋涉到长安,亲自来到大理寺。”
“每一年都会有那么几个桂州百姓跨越千山万水,如果不是走投无路,没有人会这么做。”
在唐朝。虽然有很多驿站,但是百姓都不可以使用,无论你有多少钱,都不能通过驿站寄送信件或者物品。
狄仁杰动情的讲着事情的来龙去脉,褚遂良越听越心惊。
他将案宗翻到最后,发现这件案子,其实早就在永徽四年的时候,已经完结了。
为什么结了案,还要翻出来旧账呢?
当时的审判是许文石无罪,而刁民无理。
宋真当时在翻阅这个案宗的时候,觉得十分蹊跷,似乎在哪里见过。
于是他便根据线索重新推理此案,得出一个结论。
那就是,当初被派往桂州查案的大理寺官吏,有很大的可能,被收买了。
因为相比其他案子,很明显,官吏的调查结果异常简洁,只有寥寥数字。
“事实不符!”
就这样结束了?怎么事实不符也不说出来。
还有一点十分奇怪,许文石是在八年前卸任桂州刺史的,结案的时间却是在八年前的永徽四年(652年)。
为什么呢?
按道理说,从京城下来的官吏,不应该会受到地方官吏的蛊惑。
如果是用钱财收买,那必不可能,要知道,在大唐的钱可是很重的。
大唐用于交易的货币大抵有三种,第一种是武德年间发行的开元通宝,第二种是硬通货金银珠宝,第三种是布绢。
无论是哪一种,都非常难以携带。哪怕你装满了一个大马车,也不过是价值一千贯。
大理寺官吏没必要为了这么点钱,去帮忙许文石包庇。
那么,还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他们被威胁了,二是上头打过了招呼。
又或者是,他们嫌弃路途遥远,根本就没去桂州调查。
......
狄仁杰在洛阳查询《年历志》的时候,他注意到户部有一则通告。
【贞观十八年,桂州大旱,朝廷遣送二十万贯及若干粮食,前往赈灾。】
于是,狄仁杰来到桂州办的第一件事情,便是到当地查看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