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思危思退思变

杨荣邦很欣赏李海涛这种格局,笑道,“你看嘛,我说你是个人物。因为你的思维与普通人有很大的不同,既然有很大的不同,那么你肯定绝非凡人。”

“参将大人过奖了,我就是一个凡人,您才不是凡人。”李海涛说到这里,又不失时机给杨荣邦送上了一顶“高帽子”。

“其实凡人也好,超人也罢。关键是要顺应形势,要三思。”杨荣邦道,“你知道有哪三思吗?”

“思变、思危、思退。”李海涛毕竟也是举人出身,对这三点还是知道的。

“对,李老弟,你对时下形势如何看待啊?”杨荣邦问道。

李海涛一时不解,道,“大人的意思是是?”

“长毛已基本被剿灭,现在是战后了,你觉得大局势会怎么样?”

“大人是否指朝廷会对我们湘军,有什么大动作?”李海涛多聪明,立即明白了杨荣邦的意思。做下属的必须明白领导的意图,这才是好下属。

“嗯!”杨荣邦用手指了指李海涛,又指向自己道,“这可是关系到我们前途命运的事大事。”

“我听到一些传言,太后和皇上已经有意图对湘军进行裁撤。只是等待时机,时机成熟了可能就会动手。”李海涛道。

“你知道吗,在我们出发来上海之前,朝廷已派出两名御史,还有两位户部侍郎到南京来了。表面上是清查太平天国的剩余财产,实际本质目的是要搜集曾国荃大帅的证据,也就是咱们湘军干的坏事,好找到充足的理由进行裁军。”杨荣邦道。

与自己所想的完全一致,李海涛也明白这个几千年来不变的道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湘军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裁撤是迟早的事情。

李海涛故意道,“但是目前还有捻军和长毛余部未平定,现在就进行裁撤,那长毛和捻军合并在一起,那就不好办了。”

“你以为现在只有湘军有战斗力吗?”杨荣邦道,“看看李鸿章的淮军吧,已经有8万人之众了,全是洋枪洋炮。还有洋人的常胜军。另外还有左宗棠的楚军。湘军就算不全裁撤,撤掉三分之二或是五分之四,也是很大可能的。所以我说,老弟,咱们不能不打算啊?”

李海涛其实早有打算,为这事在南京时,他也与四位兄弟计议过,并列出了五条方法,最开始的时候大家还有分歧,最后形成了一致意见,还是得留在官场上,绝对不能脱去官服。

通过十几年与长毛的战争,不少商人已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但是不少湘军的官员,却通过战争发了财,成为了富翁可以看得出来,在战争年代,在乱世下面,权力才是真正的防身利器,有了权力,辛辛苦苦挣钱来的钱财才保得住。

李海涛感觉得到杨荣邦在套自己的话,摸自己的底,这个时候,就要装得傻一些,“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啊!”

于是李海涛道,“其实正如杨大人刚才所说,海涛也想好了后路。那就是如果有幸撤军的时候,没有裁撤到海涛,仍然能够留在军中效力,海涛还是愿意继续南征北战。”

“可是你想过没有,你已经结婚成家了,南征北战,不是冷落了家里人?”杨荣邦道,“反正我是已经厌倦了厮杀的生活,想要过上一些安稳地日子了。”

李海涛道,“如果撤军撤到我的头上,那么我就愿意留在南京城,承接我岳父大人的生意,经营盐业。不知到参将大人,有什么打算?”

杨荣邦一向自负,此时完全把李海涛当成小弟看,认为他只是运气好,不到30岁的年纪,就挂四品都司衔。并没有料到他手上还有巨款,进可攻、退可守。

杨荣邦在湘军这么多年,一门心思都是在搞钱上面。而且在清军攻下的安庆、九江,也有家族的人经营着产业,也积累下来了十多万两白银的资产。

因此他得意地道,“老弟,我看咱俩有缘分,老哥今天就给你说句实话。我这些年,一边打仗,一边也在想尽一切办法找钱。其实不光是我,湘军中的好多大员,都是一边打仗,一边赚钱。我现在安庆有三处门市,在九江也有三处门市。

这次来上海,一边当然也是要想办法筹集军粮,筹集拖欠的军饷,但另一方面,我也在想,看上海这边有没有商机。这次来了上海,我才发现,上海的商业机遇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