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没有料到,第三次魏夏之战,是魏国企图灭晋开始的。
魏无忌制定了“和辽惑夏灭晋”的战略计划,在太康七年正式开始执行。
准确地来说,从太康六年已经开始了。
所谓的“和辽惑夏灭晋”战略计划的战略目的是灭晋。
和辽的意思是与辽国议和,达成经济上的往来,也就是太康六年魏国提出来的“丝绸计划”。
“丝绸计划”是李彦新式纺织机的蝴蝶效应之一。
为了对付魏国“丝绸计划”,李彦提出了“东海丝路计划”,也就是派人与辽国燕王达成协议,在东海上组建一条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苏州最东面的海临县。
海临县在苏州的地位以前并不突出,因为绝大部分商业都围绕着内陆展开。
直到这一次“东海丝路计划”提出后,海临县一下子被提到了东海大战略的核心点,与徐州南边的特区号称大夏东部双子星。
因为海临县是松江的最东端,而松江的最西端则是太湖。
也就是说,松江贯穿姑苏郡、昆山郡,在海临县入海。
姑苏郡的太湖西北角又有一条京河通往京畿,京河贯穿新安等苏州三郡,进入京畿,流入江宁城,在城中有最着名的渡口建邺渡。
建邺渡又是秦淮河的起点,通往汉江。
这是从苏州到京畿的河运主干命脉。
这种河运分布,奠定了苏州,尤其是太湖圈的商业中心的地位。
既然太湖圈是商业中心,那么接下来的海贸,必然有大量商品从太湖圈的各县,通过松江运往海临县,从这里出海。
也就是说,海临县可能成为大夏接下来第一大海港。
这个战略计划的目的,就是通过苏州发达的产业,配合新式的生产力,在纸钞的推动下,形成更庞大的产业群,来对辽国展开商品倾销。
进一步抗衡魏国对辽国的“丝绸计划”。
而在魏无忌的战略中,所谓的惑夏指的是利用舆论力量,给江宁施压,制造出魏军主力南下的虚假消息。
目的是为了魏国在闪电灭晋的时候,大夏不敢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