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漠北战后,封赏之谜与医者的心路历程

待一切安排周妥,陈老先生顿感轻松,如释重负,遂前往寻访徒弟叶青。

踏入其室,见叶青正忙于悬壶济世,陈老先生摆手示意,无须拘礼起身,自己则静坐于旁。

一边细阅医案,一边聆听叶青与病患之间的对话。

叶青之医术,并非传承于陈老先生,而是得自另一位德高望重的师伯。

其门中习医者寥寥无几,盖因他们认为养生之道如同驾车,医术则如同修车之术。

驾车之术,乃生活必备;而修车之技,则无需人人掌握。

如遇车马损坏,知晓何处可寻良匠修复即可。

诸如建华所擅之“金针刺法”,便属于养生之道,若论及治病救人,则尚有所欠缺。

此时,听闻病患与叶青交谈之言辞,陈老先生不禁展露笑颜。

病患道:“先生,月初十日我曾造访贵处,您可还记得?

当时此处肿胀如球!如今已消退大半,只是……”话未说完,便被叶青果断打断:“过往之事,我已悉数忘却。

你有何病痛,请从头细述。”

病患无奈,只得重新陈述病情始末。

心中暗想:“我这病症实属罕见,先生怎会如此迅速遗忘?

哦,曾听闻先生记性不佳,亦因此传出不少趣闻轶事……”偷偷抬眼望去。

见叶城先生面容沉静如水、波澜不惊,更不禁暗自感慨:“唉,医术如此精湛之士,怎奈记性却这般不济……”

陈翁虽未曾亲自悬壶济世、为人诊病治伤,但他对爱徒了如指掌、深知其心。

他明白叶青并非真正健忘之人,实则胸怀壮志、心系天下苍生福祉;其志向之远大、非常人所能及也。

在世人眼中,医者被赋予了“父母心”的美誉,然而,这并非医者的全部。

面对无尽的病痛和苦难,若医者将每个患者的苦楚都视作己出,恐怕早已心力交瘁,无法继续肩负救治之责。

《易经》中所言的“合”,非简单的慈悲,而是更深层的与自然法则相融合,这才是真正的医道。

叶青,这位医者,他的忘怀,不仅限于病人,更包括了名利与私欲。

他深知,无论是兵家还是医家,追求的是与道合一的境界,而非表面的忘我或无我。

在华夏的道统中,无论是兵家还是医家,他们的修行之路漫长且充满挑战,因为最终的目标是达到至善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