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李治封禅,改元乾封

大唐懂王 文散官 1545 字 7天前

转眼便到了麟德二年,历经三朝的于志宁去世了。于志宁字仲谧,是京兆高陵人。

在隋朝末世年间,他放弃了官职返回家乡,后带领乡里在长春宫迎接唐高祖李渊进入关中,之后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征战。

到了贞观三年,他连续升迁为中书侍郎、散骑常侍。于志宁曾经力排众议,认为凉武昭王并非王业的起源,不能作为李唐王朝七庙的始祖,而应该是远祖。

他还劝谏唐太宗李世民,认为不能让功臣世袭刺史,这会破坏长久的安定,这些意见都被李世民采纳了。

他担任太子左庶子,多次规劝太子李承乾,当李承乾失败时,只有他得到了赦免。李治被立为皇太子时,于志宁仍然担任太子左庶子。不久后,他被提升为侍中。

在永徽年间,他被加封为光禄大夫,以黎阳县公的身份晋升为燕国公,并负责监督国史的编纂。

当时有人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李治下令立即处决,于志宁上书说这个告发不属实,并建议执行死刑应该等到秋天,他的上书被李治采纳。

后来,于志宁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兼任太子少师、太子太傅。

永徽六年,高宗废黜了王皇后,长孙无忌等人反对,于志宁不敢发表意见,因为被认为是长孙无忌的党羽,被贬为荣州刺史,后来又转任华州刺史。

他去世时高寿七十八岁。于志宁曾参与修订礼仪、编纂历史,以及撰写法令格式、《五经义疏》、《新修本草》等。他着有《谏苑》三十卷,《于志宁文集》四十卷。

于志宁是大唐一位在政治、教育、学术上都有显着成就的人物,早年果决,但晚年却是不喜争斗,安于自保而远离朝堂争斗。

吐蕃造反复国之事终是传到了朝堂之内。这一消息还是吐蕃来使求见才得以被武曌得知。

麟德二年吐蕃又遣使入朝,请与吐谷浑复修和好,并请在河源赤水放牧畜群。赤水本吐谷浑之地,吐蕃之请,表面为和亲,实则要求唐朝承认其对吐谷浑的兼并,因此,高宗不允吐蕃之请。

吐蕃使者没有多说什么,只说河源赤水之地的水草肥美,放着也是浪费。吐蕃使者的话让武曌震怒,想着便要发兵去攻打吐蕃。

但是其后与诸位将领一商议,便知这仗打不得。虽说仗打不了,但是这狠可得记上。

闰三月,弓月和疏勒两个地区联合吐蕃一起攻打了于阗。唐朝为了援助于阗,先后派遣了西域都护高贤、西州都督崔知辩以及曹继叔率领军队前往救援,最终大败了敌人。

但是,大唐的军队却也无力追赶并劫灭敌人,扩大战果。只因大唐此时派不出更多的军队来守卫获得的战果。

与其派几个兵占领土地,而后被重新聚集的敌人再占回去,倒不如就此收手,带着大胜的战果回去邀功来得实际些。

这便是大唐目前的实际情况,由于人口大量流失,大唐已经不足以建立足够强大的军队,维护如此广阔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