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义仓税

不见长安 家中小五 1056 字 7天前

张伟若有所思地看着煮粥的大锅,朝廷不给赈灾的调令,官仓就不能放粮,南郡户曹用这一点拒绝孟季裕的命令无可厚非,为何本地官府可以直接调用的义仓也不给放粮,这里面怕是有猫腻。

张伟又联想到黄华曾经跟他们介绍过的生意,心下便有了猜测,那义仓里怕不是早就被人搬空了,那户曹八成是在拖时间想办法弥补亏空。

要知道隋朝的义仓不同于其他朝代,自隋文帝杨坚时期起,义仓就不再是大户人家捐粮做善事的机构了,而是被收归官府管理,并且杨坚还丧心病狂般地收起了义仓税,理由是老百姓缺乏长远目光和同情心,从不往义仓里捐粮,改由官府强制征收以备不时之需。其实杨坚这话就说的相当扯淡,老百姓不往义仓捐粮是他们不想吗,而是家中根本就没有多余的粮食。隋朝的大索貌阅系统在清查人口和土地时非常高效,尤其杨坚还把官员的政绩和清查人口土地挂钩,极大地提升了各级官员的办事效率。

在升官发财的引诱下,不仅各地的人口和土地数据被清查了出来,连深山老林里的隐户都被官员们给挖了出来。若是仅此而已还则罢了,那群家伙还开始给数据注水,反正交税的时候找老百姓多收点就是了,他们吃不饱饭跟我飞黄腾达又有什么关系。

早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就曾上书魏文帝曹丕,建议不应该严查户籍,反而应该宽容,允许政府和人民之间存在一定的模糊区域。作为当时优秀的政治家,司马懿道出了封建王朝的一个本质,为了财政,官府必须建立户籍制度让老百姓纳税,可为了不过度压榨百姓,户籍制度又必须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使老百姓能逃避掉一部分的苛捐杂税。

这也成为历朝历代帝王所面临的一道难题,既不能让户籍和土地的统计太过混乱,导致政府收不上税,使得整个国家系统陷入混乱,又不能让数据过于明白,否则官吏征税时必然过度,造成民间经济的凋敝。

不幸的是,正史上的隋朝身体力行地证明了后者。隋朝的土地数据从隋文帝开皇九年的1944万顷到隋炀帝大业六年的5585万顷,短短21年间翻了近乎3倍,换算成今天的数据就是43.5亿亩。要知道中国耕地面积现在也不过才19.81亿亩,你要说农业社会的老百姓能干过工业时代的机器,估计打死你,你也是不会信的。

在这种丧心病狂地数据注水下,隋朝的百姓实际上是负担着本身好几倍的税收,而隋文帝杨坚的义仓税,也不过是在不堪重负的百姓身上又加了一道码。当这一切撘配上一套高效的征税系统,再遇上一位好大喜功的帝王时,很快就催生出了灾难性的后果。

隋炀帝看着府库里堆积如山的粮食和铜钱,感慨着国家强盛富庶的同时应该也在疑惑,为什么自己只是打了几次高句丽,上马了几个大工程,老百姓就闹腾着要造反呢?这些刁民,一点都不忠君爱国,必须要出重拳镇压!

隋炀帝不知道的是,他父子两代人从民间搜刮来的财富,最终便宜了那位公元七世纪的最强地表人类,成就了天可汗的赫赫威名。李世民后来之所以能打那么多神仙仗,究其根本是因为不需要考虑后勤问题,所需的粮草军械隋炀帝早就给他准备好了,从仓库里拿来用就行。不过凡事有得必有失,由于见识过隋朝的官吏在征税时是如何不做人,终唐一朝都未能查清人口和土地的数据,老百姓宁愿去世家门阀家中做奴婢,都不愿意重新回归官府的户籍,属实是被剥削出心理阴影了。

至于张伟他们所在的这个世界,那位穿越来的隋炀帝虽然能够凭借系统开挂,平定内乱征伐四夷皆是百战百胜,但物质方面还是需要向现实低头,所以他在名义上废除了义仓税,改由强迫大户人家“自愿”捐款,实际上还是保留了官府对义仓的掌控权,以方便在需要时可以随意取用。

等发展到快一百年后的今天,义仓税早就换了个名称死灰复燃,只是在人口和土地数据重新清查没有失真的情况下,老百姓身上正税的担子还不算重,这点苛捐杂税尚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老百姓对此也就认缴认罚了。

想到这张伟摇了摇头,这些事孟季裕心里肯定有数,自己这里也是乱摊子一大堆,派人知会孟季裕一声,然后等命令吧。

等时间到了申时一刻,张伟大手一挥,回城,不等了,那些没来的,既没有时间观念也没把他的命令当回事,直接视为主动放弃,勾掉名字不再录用。还是那句话,这年头,人比地要多,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回城后,张伟让刘三带着那些杂役先去郡守府,一是汇报下今天社招的情况,二是让孟季裕挑选下自己需要的人选。郡守府里各处眼线不少,尤其是那些最底层干活的杂役,鱼龙混杂忠奸难辨,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全部换掉,这样也能省心不少。张伟则带着招来的那几百号快手,走着队列浩浩荡荡地穿街过巷,返回了郡尉官衙,只是他这个行为在某些有心人看来,更像是一种无声地挑衅。

“说说看吧,你们在长阳县都遭遇了什么,老谢你先来。”张伟于大堂主位落座,雷虎他们几个班头分坐两侧,谢作品、马六和另外两个快手站在大堂中央,门外院子中则是站得整整齐齐的几百名快手,皆是伸长了脖子看着这如同庭审一般的场面。

“喏,大人。”老谢应了一声,随后将自己在长阳县的遭遇说了一遍。

那天老谢领了差事后,像往常一样舟马步行去了长阳县。等到了县城,老谢先去县衙把公文递了,又去牢里看了眼需要押解的人犯,确认无误后才回到县衙安排的住所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