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三下西洋

“禀大人,辅国公要带去西洋的,确实是稳婆。”王景弘主动替郑海解释。

看见郑和一脸惊讶的表情,王景弘与郑海都有些莫名其妙。

“三宝,你以为我要带的是什么人?”郑海瞪了郑和一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呵呵,”郑和尴尬一笑,“原来是为弟妹找接生婆,那这件事情有可原。”

“三宝,你错了!”

“难道不是?”郑和有些疑惑。

郑海摇摇头,解释道:“若绮的下个月可能就临盆了,我要带稳婆下西洋,已经来不及了。”

郑和船队离开旧港时,施若绮已经又近四个月的身孕。照此估算,施若绮的预产期就在十月份左右,郑海此时要带稳婆下南洋是赶不上了。

更何况,下南洋需要等候冬季风来临,船队才能出洋远行。

至少要到十一月底,冬季风才强盛且稳定。船队需要在福建长乐等上至少两个月,确实赶不上了。

想明白这点,郑和与王景弘有困惑了。

“小海,那为何要带稳婆?”

郑海解释道:“还记得,我们在暹罗医治暹罗百姓吗?医官们都是男子,给女子治病还可以。若是遇到产妇产子,那就多有不便……”

南洋各国的医疗水平远不及大明,可想而知,西洋诸国的医疗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郑海知道西洋,尤其是波斯、阿拉伯一带的回回教,女子普遍不能直接给陌生男子接触。

因此,男性医官可能起不到作用,而稳婆却可以充当“妇科医生”,扮演使团医疗援助的代表角色。

说到出使阿拉伯地区,郑和很兴奋。

“小海,为了此时航行,我从四夷馆请了懂回回文的通事,忘了给你介绍了。”

郑和冲身旁的下属喊道:“去把费通事叫来。”

四夷馆是专门负责翻译与教授少数民族与邻国语言文字的专门机构。

永乐五年(1407年)在南京设立,相当于最早的外国语学校,是翻译人才的摇篮。

一名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书生兴高采烈地走进船舱。

一看到郑海,他立即躬身作揖道:“小的,通事费信,见过辅国公。”

盯着费信,郑海有些惊讶。

这个偏瘦的年轻人,就是那个写下《星槎( chá)胜览》的费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