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与泰国的泰人是同宗同源,语言上是同一语系,只是后来慢慢各自演进,成了两种不同语言,但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听到郑海一口答应,朱棣微微点头,嘴角露出了得意的微笑。
“陛下,不知使团什么时候出发,臣有一些事情要……”
“即刻出发,不得耽误。”
还没等郑海说完,朱棣便打断了郑海。
“具体事宜,你问郑和,朕已经跟他交代了。”
郑和公私分明,向郑海抱拳行礼,郑重道:“辅国公,具体事宜,稍后小的会向国公一一禀明。”
在朝堂上,郑海是辅国公,郑和只是司礼监掌事。
因此,论身份地位,郑海更高,郑和向郑海行礼,符合礼仪。
“好了,你们师徒三人先退下吧,关于出使西洋的事情,你们自己商议。朕就不留你们了。”
郑海跟着道衍、郑和向朱棣行礼,退出武英殿。
武英殿中,只剩下皇帝朱棣与锦衣卫指挥使纪纲。
“纪纲,你的主意很好!”
“谢陛下夸奖,”纪纲抱拳行礼,“这辅国公出使暹罗,怕是三五个月都回不来了……”
“三五个月?”朱棣咧嘴笑道,“是两年。”
纪纲一愣。
朱棣微笑着道:“朕已命郑和送南洋各国使团一同返回南洋,要他回访诸国,这一来一回,与上次出访所花的时间不会少多少。”
“陛下圣明!臣实在愚钝,竟没想到,陛下会有如此妙招!”
纪纲抱拳行礼,不失时机地恭维朱棣。
“徐妙锦那边,怎么样了?”朱棣问了一句。
纪纲回复道:“陛下放心!臣已经吩咐下去,那老尼姑不会令徐姑娘真的出家。”
“嗯,这件事,你办的好,朕很满意。”
……
出了皇宫,郑海与郑和先送他们的师父道衍回寺庙。
从寺庙返回的路上,郑海问郑和:“三宝,陛下为什么急着命使团第二次出使西洋?”
“小海,你有所不知,”郑和解释道,“暹罗国抢走了陛下赐予满剌加国王的王印与封王诰令,还掳走了镇山国石碑……”
【注】
有关学者对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与过程有疑义,至今仍有争议。
《明史》记载的郑和第二次下西洋与《天妃灵应之记》碑所记时间不同。
《明史.郑和传》:“(永乐)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
《明史.成祖》:“(永乐)六年……九月……癸亥,郑和复使西洋。”
《天妃灵应之记》碑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至五年回……(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暹罗等国……至七年还。”
【《天妃灵应之记》碑俗称《郑和碑》,是宣德六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立下的石碑,本小说以此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