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陈宫放弃下邳

就在蔡璟不讲武德,准备让太史慈和童渊联手拿下刘备的时候,异变突生。

只见一个斥候匆匆前来报告:“报!禀报将军,城外有超过千人的刘备军队正在南门城外。我军留在南城门处的将士无法阻拦刘备军打开城门,很快这支军队就要进城了,请将军定夺。”

蔡璟听了这话,难得地出现了一丝紧张情绪。刘备怎么还有后手?自己是算漏了什么吗?蔡璟看看场内仍然在激烈拼杀的两军,又看看苦苦支撑的刘备张飞,突然想到了什么,一手握拳打到自己手心里,大意了!

原来是负责刘备后军的陈到部被自己忽略了。陈到这人在历史上能力名望仅仅逊于赵云而已,而且他所训练带领的白毦兵也是刘备一方的精锐。幸好从自己所掌握的情报来看,白毦兵目前数量并不多,应该是被刘备用来守城门了,不然巷战这里早就是一边倒了。思来想去,蔡璟心里反倒慢慢平静下来,也有了应对之法。自己知道陈到来了,刘备在慌乱之中就不一定知道了。只是他也警醒了自己,险计以后是不能再用了,若是今天没有这么巧合,只怕自己这些人都要赔进去了。

斥候听了蔡璟放陈到入城的命令虽然惊讶,但是他还是忠实地执行命令去了。蔡璟则是偷偷向太史慈和童渊靠近。在他们离自己较近的时候,蔡璟压低了声音对他们说了句“逼他们离开”。童渊和太史慈虽然疑惑,却是按照蔡璟交代的去做。童渊做手势让地道中剩余的人先行撤离,自己则是和太史慈慢慢放水,让刘备和张飞得以喘息一口。

刘备和张飞自然是感觉到自己的压力有些减小,他们心中一喜,偷偷观察局势,见太史慈和童渊都有些“气力不继”,但是自己手下士卒伤亡比例大于蔡璟一方的情况下,他们也迅速做出了决定。

于是在蔡璟一方的刻意安排下,刘备和张飞终于找着机会,带着剩余队伍从北门逃离了小沛城。在刘备逃离后,进城的陈到部也发现情况不对,掉头逃跑。这让蔡璟有些郁闷,这次自己还是失算了,也有点托大了,果然想以少胜多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下次还得计划周密一些,不然这不得被郭嘉那家伙笑话,或者被元皓公与先生他们再教育一顿啊。

与太史慈和童渊商量过后,蔡璟最终还是决定放弃小沛。这次虽然给刘备造成了挺大伤亡,但是自己一方的损失也不算少,也该去休整一下了。再说这刘备要是回过神来,估计也不会轻易放自己离开。至于去哪里休整嘛……

正如蔡璟所想,刘备与张飞带人撤离小沛,正准备去西方的丰县暂时休整以图后计。半路上被陈到追上,得到禀报后才知道蔡璟的算计,顿时大怒。但是看看自己将士这副样子,也知道蔡璟是和自己两败俱伤的局面,追之无益,也不容易了。刘备只得再度返回小沛,来重建这座居民都被蔡璟用财货哄得都差不多跑路的城池。

只是没过几天,刘备就见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人物。

“公台先生?你怎么会在这里?下邳城……”刘备见陈宫带着残兵败将来到小沛,直觉下邳城出了问题,连忙问道。以陈宫的智计再加上几千人马,徐州城里又没有人能领兵与之一战,怎么会丢了呢?

“使君,宫惭愧。”陈宫也觉得窝囊,向刘备等人讲述了这一系列经过。原来自刘备离开后,下邳城中的陶谦等人也暗中谋划着夺回下邳城的控制权。只不过陈宫比较机警,加上刘备留给陈宫的将士人数也足够多,这才没有让下邳城里的徐州众人得手。不过,平衡的打破只需要一个外力的出现就可以实现。

这个外力就是蔡璟一行人。陈宫虽然接到刘备传来的消息,知道蔡璟从小沛城撤离了,却也没想到蔡璟能这么快又跑回下邳城来,手下士卒还保持得状态挺好,这下陈宫不敢大意,虽然蔡璟还没有攻城器械,但是他也严阵以待。同时他也担心下邳城里陶谦等人会影响他抗击蔡璟,便想着先想办法将城中不是很听话那些人先处理一下。

只可惜陈宫这“攘外必先安内”的想法还没等实现,麋竺却是先展开了行动。蔡璟遗留下来的一千人虽然被打散了,但是仍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下邳城门被麋竺带人打开。猝不及防的陈宫仓促应战,却在蔡璟里应外合的夹击下难以招架,不得已只能放弃下邳城,回兖州方向与刘备汇合,再考虑之后的事情。

“唉。”刘备也把自己遇到的情况跟陈宫说了说,安抚了一下陈宫的情绪,说道:“先生,这不能怪你。我们都低估了这位蔡大夫的本事。没想到这人小小年纪,竟然如此狡猾。”陈宫冷静下来,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使君,这蔡璟虽然狡猾,却也不是无懈可击。他算漏了陈到将军以致于不得不放弃小沛城就是个例证。宫相信,这少年人心浮气躁并不是一件好事,将来我们也许可以利用这一点击败他。”刘备点点头,认同道:“先生所言甚是,这小子只是一时运气好罢了。眼下只要我们守好兖州门户,这小子想来也没什么机会。”

而“只是一时运气好”的蔡璟,此时已经收服了陶谦。蔡璟其实是知道陶谦内心有什么担忧的,无非就是他那两个不怎么优秀的儿子——陶商和陶应。也因此陶谦才会对援救徐州的刘备格外看重,目的就是自己百年之后想让刘备多加照顾一下自己两个儿子。

历史上的刘备是不是优待了这两位仁兄,蔡璟无从得知。不过现在因为自己的介入,刘备露出了狐狸尾巴,陶谦自然不会再信任他了,再加上麋竺和自己的劝说,陶谦也想明白了,朝廷才是自己最值得投靠的地方。因此不枉蔡璟等人的轮番劝说,半个徐州总算是归于朝廷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