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申式南笑道。
言婴摇头,表示不解。
“你看,你说的是收服,不是收复。”申式南道:“要收复孟养司,我们擒住思任法之后,便是最佳时机。”
言婴点头道:“没错,思氏父子兵败如山倒,只要我们乘胜追击,孟养司唾手可得。”
“可是,如果我们这个时候进入孟养司,我们得到的只是土地,得不到民心。”申式南道。
言婴若有所悟,重复了一下:“民心……”
“说说看,你想到了什么?”申式南鼓励道。
言婴下意识地左右转头看了看。
“放心,这草荒林深的地方,没有锦衣卫。”申式南笑道。
言婴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道:“靖远伯以文臣总督军务,又以军功封爵,在我大明开国七十年后,仍有这份荣耀,世所罕见。不过,听闻靖远伯曾杀俘、屠城,激得麓川军民同仇敌忾,殊死抵抗,致使明军损失惨重。孟养军民视明军如仇寇,如此,短期内,宣化军确实不宜进驻孟养。”
“对了,正是如此。”申式南笑道:“所以,我们只要把云南各宣司发展起来,让孟养军民看到周边各司百姓安居乐业,物阜民丰,他们就不会再对我们有抵触,我们才可能成就宣化大业。”
言婴恍然,随即赞道:“大人这手润物细无声的策略,委实神乎其神。”
“言佥事,你这爱送高帽的毛病能不能改改?你好歹也是号称江南第一才子的人。”苏苏在一旁骂道。
言婴也有了实职,与苏苏同时任宣化军指挥佥事。
“实话实说而已。难道你不觉得吗?如果换你是巡抚,恐怕早跟憨包一样,第一天就冲到孟养司。然后,某人墓志铭最后一句便是:卒于正统十年秋,享年二十岁。”言婴犀利反驳。
“行。算你恨。”苏苏知道自己在口才上,是赢不了言婴的。
谈笑间,大军进入一个小镇,镇外扎营后,有镇里的百姓送来高粑粑,说是请巡抚大人和副使大人品尝,以便让百姓都沾沾几位大人的福气,将来子孙也好高中高升,有高门高户。
所谓的高粑粑,其实就是一种米糕制作的点心,百姓盖新房上梁时,放到高梁上祈福用的。当然,主要还是分给帮忙盖房的人和邻居吃的。
申式南小时候爱吃,谢清溪当初在船上也做过。回袖也爱吃,边吃边问:“这品相和口味不一样,应该是三户人家做的。”
酸花边吃边给她竖起大拇指:“厉害!这都能看出来。确实是三户人家今日上梁。”
酸花会说本地话,跟送来糕点的老乡聊了几句。
“马上要过年了,这个镇子也不算大,怎么会有三家人同时盖新房?”回袖问。
“说是附近的寺庙拆了,官府低价将拆下来的木料和砖瓦卖给百姓。趁着没到农忙,就赶紧把房子盖起来。”酸花道。
回袖听了,若有所思:“这么说,寺庙拆了,还有功于百姓?”
酸花道:“那还用说!庙里的和尚不事生产,又占有大量田产,好多人为了有口饭吃,都出家当和尚去了。干活的人少,粮食不够吃,最终还是害了百姓。历朝历代,只见百姓饿死了,你何时见过寺庙里有和尚饿死的?”
“这次盖新房的三户人家,其中一家是还俗的。你看看镇里,半个镇子的人都在吃高粑粑。”酸花指着不远处的镇子道。
其实,当地人建房,不是茅草屋,就是木板房,一个地方,只有寺庙是最好的建筑,本身就很有问题。明人来了之后,有能力的人家,都学着汉人盖砖瓦房,这才流行起上梁和高粑粑祈福。
回袖向来不问世事,她时不时抢着管一些申式南府上的事,只是为了好玩。前一久她在上界行走,结交了一些朋友。有消息称,申式南在凡间清理僧道,拆除寺庙,让西方佛门很不高兴。
申式南无心上界之事,只要不牵扯到他,上界闹再大,他也不关心。
上次他被佛门暗算,生死一线,还没来得及报复,望潮居士已经替他出头,让佛门栽了好几个大跟头,申式南就暂时搁置,不再与佛门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