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是詹事府府丞、光禄寺少卿叶知秋,申式南已被授按察司副使,两人品阶一样,但他故意称申式南为知县,个中意味不言自明。
叶知秋率先开炮,百官凝神静气,针落可闻。
“叶大人何出此言?何事捏奏?投何机,取何巧?还请明示。”申式南镇定自若,脸带微笑。
叶知秋正颜厉色:“你一面声称,西陲诸司凡不服王化,必戮之。一面又说王师不可轻出,夷性不可骤训,地险不可用众,客兵不可久掩,此番言论与刘侍讲如出一辙,这不是捏奏是什么?你两面讨好,居心不良,不是投机取巧是什么?”
申式南收起笑容反问:“我且问你,我大明是不是仿古为治,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是不是复衣冠如唐制,并猛烈之治,宽仁之诏,相辅而行?”
“当然是……”叶知秋道。仿古为治,衣冠如唐制,这些都是太祖朱元璋亲口说过的话,有的还写入了《大明律》,百官自是清楚,谁敢说不是?
申式南反驳道:“国朝承传唐制,当如唐太宗所训:不服王化,必戮之。这话何错之有?”
其实,唐太宗说的是“可戮之”,他故意改成“必戮之”。文官们基本上都知道这句话,但没人出声纠正。当朝与他争辩一字之差,不光彩。
“既是必戮,当如何戮?当然得以王师为盾,慑之以天威,另出奇兵擒其敌酋。难不成要靠在场诸位大人亲自动口,一人一口,把不服王化的蛮夷之流口撕生啖?”
此话一出,左班文官还能憋住,右班武将却已有人笑出声。畏于朝堂威严,发笑的二三人立觉不妥,当即噤声。
“既如此,申副使所谓王师不可轻出,又是啥子道理?”浓浓的四川方言。开口的是右班一位武将,身穿豹子绯袍。申式南不认识他,只从官服看出他是四品武职,品阶与自己相当。
“这个问题,我想户部和兵部最有发言权。正统六年,光是沐府与云南三司就征调军粮二十万。正统八年,发卒转饷五十万人,湖广和贵州的财粮与人力耗尽大半。但是,这些都不是重点……”申式南突然提高声音,眼光巡向左班。
“劳民伤财,这还不是重点是什么?麓川弹丸之地,得其地不可居,得其民不可使……”左班有身穿孔雀绯袍者挺身而出。
可惜他话没说完,就被申式南粗暴打断:“一派胡言!就知道何侍郎那一套陈词滥调,但凡你有点新说法,我都乐意听你畅言。不想你位居三品,竟如此鼠目寸光。”
正统六年,时任刑部侍郎何文渊是主和派首领,由于疏议不当被捕入狱,后来称病归乡。
“你……你……”朝堂之上,那人何曾见过如此粗鲁之人。自己堂堂三品大员,竟被一四品小儿当众训斥,直气得胡子发抖。
“你什么你?你去过云南吗?没去过你胡言乱语,说什么弹丸之地?我看你是井底之蛙才差不多。”申式南怒气渐升。
“你也没去过,何必五十步笑百步?”左班中有人帮腔。
在宣他觐见的等候期间,申式南的履历概况已被众人传开。大家都知道他是温州府永嘉人,祖籍宝庆府(今湖南邵阳)。申式南的申报资料里,祖籍不与申佑祖籍绍兴府一样,而是申氏的宝庆府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