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无为而治

想想终生打拼的先人,想想父亲临终的嘱托,想想蒸蒸日上的秦国,想想萎靡不振的六国,你还有什么理由去悲悯自己?

眼界放长远一些,就如你的老师姬昊所说,你该看到的,是整个天下。

所以,即使此刻嬴政已逐渐对吕不韦的大权心生忌惮,但他还是容忍着这位相邦总揽朝政,在各方面盖过自己本该拥有的光辉。

一体化的军工生产、明显激发的商市活力、平稳有序的官僚体制,这些,吕不韦都在替嬴政做,并且做的很好。

但吕不韦搞的那套文学编纂,嬴政并不太感冒。

和前人一样,嬴政是法学的信徒,法家能治国更能强国,这是实践所得的经验,是毋庸置疑的。

吕不韦虽然在国内鼓励商业发展,并且宽刑狱、省苛法,但他动不了大秦尊法崇法的根基,这也是当年范雎留信中的顾虑所在。

卫鞅之法对短时间内提升国力有很大的效果,但长久如此,就难免会走向僵化、走向教条。吕不韦早年奔走在七国之间,他感觉到秦与六国相比有显着的优势,也有明显的不足。

至少在活力方面,在吕不韦看来,秦国显得相对狭窄了一些。

但这只是有经商经验的吕老总的看法,嬴政并不这样觉得。

在治国理念方面,嬴政已经和吕不韦有了些分歧,在哪儿呢?就是在吕不韦耗费巨资所搞的那套书里面。

正是看到了秦国目前越走越窄的路,吕不韦提倡兼收并蓄,博采众家之长。以黄老思想为中心,“兼儒墨,合名法”,主张要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

不得不说,后世之人从这部书中领悟到了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吕不韦的这一主张,在治理国家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国家矛盾,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同时恢复经济发展。

可在一个核心思想上,他无法与嬴政达到一致,那就是当前的情况下能不能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问题。

显然不能,所以这或许也是二人政见不同的分歧所在,即使吕不韦在很早之前就向嬴政宣扬他的主张,试图让他采纳。

这是一个比较深入的问题,也是吕不韦和嬴政不太想提及的问题。

但起码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吕不韦不用太担心这件事,毕竟嬴政还没有完全长大,权力还握在自己手里。

于是又平稳地过了几年,五年之后,也就是秦王政八年,又一件令嬴政心碎的事情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