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再建安乐坊

名医是请不到了,但苏过有钱,便让高俅先帮忙物色着。

筹备的功夫,庞安时带着徒弟李百泉,佛印带着琴操,都到了京城。

名医带着徒弟出门很正常,和尚带着官妓出门,则是因为琴操想出家了,佛印带着她出来转转。

苏过又托苏轼下帖邀请了苏颂和沈括,于是一场人员构成复杂的接风宴便诞生了。

有在天文学和药物学方面颇有研究的苏颂,古代百科全书沈括,大文学家苏轼,北宋医王庞安时,高僧释了元,杭州名妓琴操和啥也不是的苏过。

寒暄过后,众人便谈起了安乐坊的事,苏颂说道:“子瞻当初在杭州是做得不错,但那毕竟是特殊时期,眼下在京城怕是没那么容易,全靠叔党出钱恐怕难以长久。”

苏轼的安乐坊全靠地方衙门输血和富户们的捐助,事实上确实几年后便停业了。

“我也这么觉得,但是叔党说他能解决。”苏轼点头道:“让他自己说吧。”

见大家的目光一起转过来,苏过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笑道:“父亲在杭州是免费经营,我可没有这个打算。”

众人有些失望,佛印问道:“那与寻常医馆有何区别?”

苏过对此事谋划已久,笑道:“此事三言两语还真说不清楚,简单地说,我理想中的安乐坊应该是一个能共享医术和让穷人看得起病的地方,主要就是这两点。”

“叔党是打算向富人收钱,穷人免费?”苏颂问道。

苏过点点头,说道:“差不多是这个意思,但实际操作可能麻烦一些,因为判断是否有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能需要官府的配合。”

好在古代人少,做好登记核验,也不算很大的工作量。

庞安时耳聋,李百泉替他师父问道:“何为共享医术?”

“就是大家互相学习借鉴,共同进步的一种说法,”苏过解释道:“医学之所以进展缓慢甚至倒退,都是因为各家藏私的缘故。”

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医术的一代代传播,更多是作为家族的谋生手段存在,传授时徒弟和儿子都会有区别,更别提外人了。

“若是你找不到愿意这么做的大夫呢?”佛印好奇问道。

“多花钱总能找到,找不到好的,稍逊一点的也行,只要能做起来,这事便成了。”苏过自信道:“集思广益肯定比闭门造车进步更快。”

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