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像曾布和蔡卞这类品性尚可的新党,混个知州问题不大;像章惇和吕惠卿这类遭人诟病的新党,就只能各地安置了。
至于蔡京,他是特例,属于后一类,但混进了前一类。
他能在大艺术家那里成为北宋头号奸相,自然是有些能耐在身上的。
苏过在某些角度上是支持梁焘的,但能不能重用的标准不该由旧党来定,这不公平。
所以他又跑到苏辙府上,询问官家亲政后,宰相们的反应如何。
苏辙觉得暂时没有区别,说道:“还是一样,御前奏对,官家极少说话,我们商量出结果,官家便直接下旨施行。”
苏过想了想,觉得正常,又问道:“言官们呢,最近还是攻击叔父吗?”
说到这个,苏辙就来劲了,冷笑道:“那帮人最近把矛头对准了你父亲,说满朝之中,就属他最喜欢上书为他人求官职、求升迁,而且不是他亲近之人,就是蜀地老乡,导致官场不公平。”
苏过摸了摸鼻子,觉得这个指责没问题,毕竟那个李直方现在还跟在外面呢。
要不是李廌出海去了,苏轼肯定也要帮他求个一官半职的。
大好人苏轼,在这方面确实有点贻人口实。
不过他也不能指责他爹,问道:“那叔父是怎么还击的?”
“我还没上奏,官家便已经驳斥了。”苏辙不忿道:“不过我还是会上书再解释一遍。”
真是个好战分子,苏过打探完消息,麻溜地回家找父亲。
苏轼自然是在郁闷中了,刚答应太皇太后留在京城,就被御史这般攻击。
苏过笑道:“官家不是没有听信御史的弹劾吗?爹爹何必这么生气。”
“就那些捕风捉影的陈词滥调,还一遍又一遍地递上去,”苏轼气道:“我已经不知道上书解释了多少回了。”
苏过趁机说道:“爹爹不如申请致仕吧,以后想去哪就去哪。”
这个事苏过想很久了,苏轼确实不适合呆在朝堂,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候,朝局复杂,很多浑水摸鱼的,苏轼很容易被误伤。
苏轼古怪地看了儿子一眼,问道:“让我现在就致仕?”
这倒是个法子,不过苏仙从来没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