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为君分忧

边城崛起 蜀村农夫 2821 字 14天前

然而,这个数目,经过了几次升降起伏,现如今其实又回到了当年建国之初的水准。

一开始,嵩国立国之初,物价低迷,

所以以九品官员为例,月俸五两,不光可以养活一家人,还可以稍有盈余,

随着国力日益强盛,帝国各处贸易往来愈发发达,物价上升,九品官员的俸禄又从五两,变成十五两,依旧能保证一位官员以及家人吃穿用度。

然而随着帝国建立日久,诸多弊病日益凸显,朝廷财政越发疲敝,加之对外还要割地赔款。

于是,近些年帝国便实施了几次,精兵简政,缩减开支。

以期能达到缓解财政枯竭的目的。

这其中一项,便是缩减朝廷官员俸禄。

所以,如今的九品官一个月的俸禄,又回到了王朝建立之初的水平。

朝廷俸禄不能养活一家老小该怎么办?

善良正直或是不懂变通的官员选择辞官不做,家境优渥者选择自补亏空,

而那些想做官,家中又没钱的官员怎么办?

其实很简单,

正所谓,官字两张口,吃完上头吃下头。

这样一来,即便朝廷俸禄不够,也问题不大。

可如今帝君的意思是,要大家相忍为国。

留以九品官员为例,既然你一月七两俸禄,那便捐个五十两吧。

剩下每个月那二两,和一年最后两个月的俸禄,帝君就不要了。

如此仁念,各位朝臣就感动去吧。

这个提议一出,不光是左相反对,就连右相也不赞同。

如今朝政日益衰退,物价更是日益上升,

别说义捐,就是一分不捐,都不够一个九品官员一家人的开支用度。

右相倒不是真没钱,毕竟身为宰执,不可能真就这般穷苦。

然而,他将自己俸禄,除去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剩下的尽数了“遗孤院”。

当年太祖皇帝怜悯天下百姓饱受战火摧残,导致遗孤甚多,于是创立。

不光是帝都,在嵩国,只要父母双亡,尚且年幼的孩童,都可进遗孤院,接受朝廷抚养。

即便右相没有将这些钱财送出去,他也不会同意帝君这个提议。

正所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他右相官居高位,即便几次缩减俸禄,如今依然算得上俸禄优厚,

那其他官员呢?

尤其是客居帝都的众多底层官员,他们要不要生活了?

右相可以做表率,可以带头以做楷模,但是,不应该是在这件事上做表率。

他可以清苦,却不能让其他官员和自己一样清苦,

帝君此举,和乱命无异。

做臣子的,不光是要匡扶社稷,也有拨乱反正的职责。

为此,右相一度和帝君起了争执,争执最厉害的时候,甚至用自掘坟墓,来提醒帝君。

这自然是引得帝君雷霆震怒,要将右相罢免,

然而面对百官的一致反对,帝君到底是稍微退步。

这次百官出奇的意见统一,就连左相一派都纷纷替右相求情。

声称右相此举,也是为了朝廷社稷考虑,若是将这道诏命下发各地,必然会引起动荡。

道理虽是如此,

然而,这并不是左相一派的真实想法。

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这件事上,不管右相想法如何,但是,在他们看来,右相反对帝君此番做法,和他们的想法一致,那他们便是同盟。

既然是同盟,力保右相也是应该的。

左相一派倒不是考虑底层官吏的处境,而是他们真不想出钱。

左相都纵容默许下面的人,贪污腐化,下面的人如何会没钱?

只不过,在他们看来,平时整个嵩国都是你帝君一个人的,遇到事情了,这江山社稷又变成大家的了,

既然你帝君都不愿意承担责任,那我等只是拿朝廷俸禄替你帝君办事的,又为何要出钱?

所以,阴差阳错,左右二相,以及他们下属的各部官员,便在此事上达成一致。

因为百官的一致反对,最后此事只好搁置。

于是帝君提出的加赋,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

毕竟,加赋又加不到他们这些人头上,若是朝廷非要加赋,反而可以将更多的百姓,推到他们名下,让他们更富足。

毕竟,百姓直接对他们纳税交粮,总归要比朝廷的赋税轻上一些。

最主要的是,此事对他们来说,毫无妨害,并且有利可图。

甚至可以说,是帝君砸自己的江山,给他们这些官员挣名声。

至于吗一小撮反对的人,真不知道他们是何居心?

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朝廷如今到了危困之时,尔等就应该报效朝廷。

如此环护百姓,使得朝廷政令无法实施,最终让朝廷衰败,是要江山拱手相让吗。

此刻左右二相的立场不同,又导致他们恢复成了两派。

左相一派,人多势众,又全力支持,正所谓大势所趋,帝君自然不肯收回成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于是,大手一挥,提出了改稻为桑的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