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语气平和,但透出坚定:“告不了?告不了,那就试试吧!”
说完,高希拿着墨迹未干的状纸准备起身。
黄翰一跺脚:“慢,惜时,稍待,我签上名随你一同去。”
贵升当然二话不说,也签上了大名。
其余众好友,也不吃饭了,一众人都签了名,一同下了楼,浩浩荡荡地直奔对面的府衙。
到了府衙门口,高希果然看到一边竖着一面大鼓,这就是我们后世影视剧里常见的“登闻鼓”。
高希三两步走过去,就要找敲鼓的槌子。
但是......想敲鼓?敲个槌子!
两个看守大鼓的衙役,早就看到这帮后生气势汹汹地冲这里而来,赶紧抄起水火棍挡了上去。
不等高希靠近登闻鼓,其中一个粗壮的衙役便挡住了高希的去路:“站住,你要做什么?”
“我要告状!”高希答道。
“对,我们要告状!”众生附和。
“告状?......”
那衙役看到高希,人高马大,威武不凡,又是一身童生装束,这架势明显不同于那些畏畏缩缩的升头小民,后面还跟着十来个青年人,便不敢像平日一样耍横。
“这鼓不能随便敲!随便一个阿猫、阿狗都来敲鼓告状,我们老爷不是要忙死。你可有状纸?”
“有!”高希挥了挥手中的状纸,递了过去。
那衙役哪里识字,也不看,顺手交给了另一个衙役,又冲他努努嘴,接了状纸的衙役便一溜烟进去通传了。
现代中国人受影视剧的影响,总是以为古代百姓有了不平事,便可以轻松“击鼓升堂”,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登闻鼓一定会有专门的官吏或兵丁看守着,普通百姓通常难以靠近。
历朝历代,越是基层吏治腐败之时,各级衙门口的登闻鼓就越难靠近,这种“击鼓鸣冤”的告状方式,便越形同虚设。
此时正是明初,基层统治当然还没到腐败不堪的地步,但普通人想要敲登闻鼓,也不是想敲就能敲的。
普通百姓如果敢乱来,想硬闯、硬敲登闻鼓,很可能当场被衙役殴打,被捕下狱治罪也屡见不鲜。
结果,有些蒙受巨大冤屈的冤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去抽打衙门口的石狮子喊冤。
但高希人高马大,又人多势众,一班青年读书人强大的浩然正气,一时之间竟将两个欺软怕硬的守鼓衙役镇住了。
不一会儿,从里面走出几个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