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古代装逼界的楷模!
门阀世家所掌控的私有土地大的连州,小的并县,囊括了田地、森林、牧场、湖泽、矿山,庄园里有佃户、仆人、工匠、粮食、盐铁、兵甲、战马,一个国家所需要的资源都可以从这些庄园中产出。
在出产粮食盐铁,组建规模庞大的私人部曲的同时,这些恐怖豪门还有垄断的家学典籍来培养子弟入仕做官。
有土地、有军队、有官僚,这根本就是国家。
这些士族门阀,定然比不得周朝分封的诸侯,毕竟那是中央政府承认的正牌国家,有着完备的法理依据,而魏晋南北朝的大家族,只能利用混乱的局势和有利的官员选拔制度,相互支持之下成为事实上的独立系统。
但即便如此,这些政治实体也足以对衰弱的皇权造成重大威胁。
南朝时不时来个大族造反,一旦乱起,轻易便可控制州县,掌握地方。
这是真正从上到下的控制,不是明末农民军那种表面上打下来,实际上根本没有建立起行政体系的那种山大王。
这便是士族的底蕴。
北方面对相对强势的五胡政权,筑起坞堡自保的豪强们倒是没有那么嚣张,但哪个当权者敢不给这些地头蛇几分薄面?
敢不跟这些堡主合作,你这个政权便别想稳当。
人家坞堡里有粮食有甲兵,你能打得下来?
而且各大家族又有联姻之谊,打一个要带出一串,敌国再趁虚而入,国家危矣。
便是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对这些遍布四方的堡主也无法根除。
为了稳定统治,便于征徭征税,只能采取妥协政策,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形成“宗主督护制”。
这时期的国家官员甚至连工资都没有。
直到公元484年,冯太后推行俸禄改革,官员们才有了正式收入,不至于成为世家大族的傀儡。
同样是在孝文帝时期,政权已经逐渐稳固的北魏官方,开始了对世家大族的打压。
其中最重要的国策,便是三长制和均田制。
两种制度相辅而行,大量原依附于豪强的荫户成为国家的编户,政府控制自耕小农阶层人数大大增多,保证了赋役来源。
自此而始,世家大族的力量开始被削弱。
如果北魏的改革这么推行下去,等国家掌握的资源丰富到一定程度,可以对地方形成绝对优势,便可以继续推行下一轮的打压政策。
但是,所谓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随着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推进,北魏的衰落成为一种必然。
作为鲜卑政权,部族兵的武力保障是国家稳固的基础。
但是世兵制下的大头兵,在迁移到陌生的内地后,便如蒙古、大明的军户一般,迅速赤贫化,沦为了上等人的奴隶。
而留在北地戍边的苦哈哈们,也被这帮大人物们所轻视,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最终酿成声势浩大的六镇之乱,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魏国也沉疴难起,走向了灭亡。
北魏的衰亡,给了北地堡主们喘息之机。
而后两魏、周齐相攻,也让大家伙有了壮大自身的机会。
尤其是战争初期处于劣势的宇文泰集团,在连续数场大战鲜卑本部死了个七七八八之后,开始创建府兵制,将地方豪强势力私兵纳入正规军事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当然免不了要给这些门阀巨头封官许愿。不给实际利益,谁乐意把自家部曲拿出去给你打仗?
宇文泰设置了八个柱国大将军(实际是六个),授予了他们相当大经济、军事权利。
各个柱国下面的军士,战时为兵,闲时务农,国家授田,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
府兵们则需要自己承担军事装备,减轻国家负担。
这个制度,嗯,是不是有点熟悉,后世好像有个叫什么努尔哈赤的也是这么玩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同样的股权八分(巧了,老爱当年实际也是分出去了六旗),八分下面还有一些小股东,顶级统治者自由度很高,充分调动军事贵族们的积极性。
同样的“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家境富裕,上升渠道通畅。
如果老爱和宇文哥跨越时空会面,一定会有很多共同话题。
如果有啥不同的话,那就是野猪皮老弟始终坚持国族为本,而对于宇文老哥来说,拼光了鲜卑本部,只能依靠汉家儿郎了。
当然了,虽然是私兵,但是历经二百多年乱世的豪强部曲还是很能打的,战斗力也不是投降老爱的明军能碰瓷的。
吃得饱、装备好、赏罚到位,什么私兵不私兵的,这就是精兵。
股权激励机制的好处毋庸讳言,军事贵族们如同打了鸡血一般,斗志昂扬。
人口面积都大大逊色于关东地区的北周政权,在连绵的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最终一代人杰宇文邕灭亡了北齐。
外部势力威胁大减之下,和皇太极一样,宇文邕也开启了集权之路。
都是威望卓着的雄主,谁能容忍大股东们的牵制。
极哥当年初登基的时候,也不过两个白旗嫡系,四大贝勒联手执政,什么事还得大家商量着来。
“初,太祖命四和硕贝勒分直理政事,每御殿,和硕贝勒皆列坐。”
还有那多尔衮家三兄弟,控制着老父亲的两黄旗。
身为一哥,却只能跟这些军头和声细气地言语,极哥心中的尴尬可想而知。
不过极哥是什么人,雄才大略之英主,这等困境,当然难不住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