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说,晋国是霸主国,应该做到兼听则明,一些旁枝末节是不是可以不那么较真?
智宵脸颊抽搐了几下,问道:“听闻你常常在卯处听讲?”
这个卯就是少正卯,他不是“少正”氏,“少正”是一个官职的名称。
鲁国是一个有很多儒生的诸侯国,开设讲堂的人不止孔丘一人,少正卯就是属于将私人讲堂办得比较大的儒生之一。
以真正的情况,不是前往听讲就等于成了某人的弟子,所以不管是听孔丘宣讲,或是听少正卯听讲,顶多就算是听课,要不要认门楣再正式拜师就另外来算了。
到底有没有“孔子诛少正卯”这一件事情呢?正式的史书上不见记载,有关少正卯之诛的记载始见于《荀子》一书。而《荀子》成书是到战国时期的事情了。
不管有没有少正卯之诛一事,孔丘与少正卯不对付是公认的事实,原因是两个人对儒学的阐述不止是南辕北辙,完全是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
因为学问上的不对付,孔丘多次训斥自己的弟子为什么前去听少正卯的课,甚至明说再去听少正卯的课,不要再来听自己讲课了。
那么,智宵为什么要问端木赐是不是经常去听少正卯的课呢?答案在于少正卯的儒学阐述方式上。
用孔丘的说法,认为少正卯不止人不端正,讲得也仅是歪理学说,尤其是擅于诡辩。
因此,智宵那么一问,比直接开骂让端木赐感觉更加难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同为诸夏一员,保证诸夏体系的利益不是错,关节在于端木赐会损害到晋国的利益。
端木赐是卫国的臣子,为卫国着想没有错,想为卫国牟利更没错。
同理,智宵是晋国的大臣,一样需要保证晋国的利益不受损害。
因此,在立场上没有对错之分。
如果说端木赐错在哪里,一来是没有将意图成功藏住,再来就是卫国太过于弱小了。
端木赐站起来,再对智宵弯腰九十度,保持这种姿势不变。
如果智宵现在问一句“子贡是不是思思念念要在鲁国出仕”的话,绝对能够从精神层次上对端木赐完成绝杀。
因为端木赐是真的很想在鲁国出仕,为的则是可以让孔丘光明正大回归鲁国。
孔丘的很多弟子都想在鲁国出仕,目标跟端木赐一致。
从师生感情上来讲,老师有难,弟子想方设法进行排忧解难,简直就是师生的典范。
端木赐现在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面对强大的晋国,想要以小博大,成功之后凭借功绩站上更高的舞台,奈何就是败露了。
“元戎既无处置,我不作多言。”智宵这一次就是警告端木赐一番,再来也是想看一看赵鞅有什么用意。
讲难听一点,智宵根本不在乎卫国和鲁国的态度,进而无所谓端木赐在卫国或鲁国有什么发挥。
作为晋国的卿大夫,智宵警告端木赐不要损害晋国的利益,后面端木赐该受到什么处置是赵鞅的问题。
事实上,要是端木赐不主动过来拜访的话,智宵其实根本不会去管。
端木赐已经知道了智宵的态度,心里松了口气才直立起腰杆,随后再次行礼,说道:“赐绝无害伯国之意,亦无此胆量。或有私心,为诸夏大业之诚属实,望晋卿明鉴。”
如果不是这样,以为智宵只是警告一下就暂时揭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