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再次对萨默顿海滩的这位神秘嘉宾进行了全方位“体检”,还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石膏半身像,最后风光大葬在阿德莱德的一块墓地里。没想到的是,后来竟然有人偷偷给这位无名英雄献花,搞得跟探亲似的。
与此同时,对面阿德莱德火车站旁边的一家旅馆,前台小姐姐爆料,说有个神秘客在案发前后住在21号房间,11月30日退房走人,跟玩消失似的。清洁阿姨收拾房间时,还发现了黑漆漆的医药箱和注射器,这剧情,越来越像侦探小说了。
还有更离谱的,1959年,新西兰一所监狱里,有个囚犯跳出来,说他知道死者是谁,结果话音未落就被啪啪打脸。
这么多年过去了,那本《鲁拜集》上的“天书密码”吸引了各路大神,从军情六处的高手到数学怪咖,再到占星大师和密码发烧友,但愣是没人能破解它,看来这密码比埃及金字塔还古老。
直到1994年,维多利亚州的大法官兼法医研究会的老大哈勃·菲利普斯决定重审此案,给出了个惊人的结论:这位海滩先生很可能是因为吃了太多洋地黄才挂的。为啥呢?因为死者的内脏肿得跟气球似的,和洋地黄中毒的症状一模一样。
更巧的是,三个月前,美国财政部的一个大官也被爆因为洋地黄过量去世,而他正被怀疑在“薇诺娜”事件中给苏联当间谍。这事儿,真是越挖越深,越想越悬啊!
2004年,一位名叫盖里·菲尔特斯的退休侦探跳出来,像福尔摩斯附体一般,宣称自己可能解开了那串神秘密码的终极谜题,他说这密码最后可能藏着一句话:“是时候搬家去南澳大利亚州的莫斯利街啦!”而这“捷丝婷”小姐,恰恰就住在那条街上,这巧合,简直比电影情节还巧。
这还不算完,萨默顿谜尸案周围,还有两起谜团重重的事件,像是三部曲一样,环环相扣。
第一幕发生在1945年,一位名叫约瑟夫·马歇尔的新加坡兄弟,在悉尼莫斯曼区被发现,胸口压着一本敞开的《鲁拜集》,据说他是自己给自己下了毒。巧的是,两个月后,“捷丝婷”就在附近给了伯克萨尔一本《鲁拜集》,这距离,走两步路都能串门子。
紧接着,马歇尔死因聆讯的见证人,一个叫格温妮丝的女子,突然间就上演了浴室惊魂,割腕自杀,全裸倒地,这事发生在聆讯后仅仅13天,让人脊背发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幕,1949年,一个小男孩克里夫的遗体在沙滩上被发现,而他爸爸凯斯在一旁昏迷不醒,地点离萨默顿海滩不远。更奇怪的是,小男孩的妈妈之后报警,说有蒙面人开车吓唬她,还警告她别跟警察走太近。她觉得,这一切都是因为老公帮警方认尸,而那尸体可能是老公的熟人。
这一连串的事件,让萨默顿谜尸案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层层揭开,却还是找不到那个最小的娃娃。
前南澳大利亚州的警察头子伦·布朗,当年也曾是调查的一员,他认为这死者可能是苏联阵营的,所以警方才查不到他的底细,这推断,让案件又添了一层冷战时期的神秘色彩。
如今,阿德莱德大学的德雷克·阿尔伯特教授带领的团队,正试图用高科技手段破解密码,他们用电脑分析那串字母,发现它并不随机,反而像遵循某种诗歌的韵律,可能是某种一次性的加密手法。他们甚至还考虑到了醉酒因素,这研究,简直细致到了分子层面。
解剖学界也没闲着,新的研究成果让这个谜案的解答似乎又近了一步。
2011年10月,赫恩伯格教授在一堆老古董里淘到了一块“金子”——一张旧身份卡,这可是从一位阿德莱德女士父亲的遗物箱里翻出来的宝贝,属于“一战”时期美国给漂泊在外的水手颁发的那种。教授灵光一闪,决定来场跨时空的“面部识别”。
他小心翼翼地把这卡上的黑白照片和咱们萨默顿海滩那位神秘先生的遗照摆在一起,嘿,除了岁月留下的痕迹,这俩人的鼻子、嘴唇、眼睛,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就连脸颊上那颗痣,位置和形状都像是复制粘贴,简直像是失散多年的孪生兄弟。
这张身份卡的主人叫做“H.C.雷诺兹”,标记着“英国国籍”,发行日期是1918年的2月28日,仿佛是历史留下的一个问号。不过,当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档案馆大佬们联手翻箱倒柜时,这位“H.C.雷诺兹”却像蒸发了一样,踪迹全无,档案里一片空白,连个影子都没找到。
澳大利亚警方一看,这不就是传说中的新线索吗?立马表态:“这事儿我们跟定了,萨默顿海滩的百年谜团,咱们一定要把它给撬开!”看来,这场跨越世纪的寻人游戏,又添了几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