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行秋分析起数据,居民有一千三百七十二人,耕地一千四百五十九亩,一个人平均一亩多地,以封建时代的落后而低下的粮食产量,一亩地产粮达不到四百斤,不足以养活这么多人口,但是从自己的调查来看,大部分居民还不至于面黄肌瘦,可以算勉强温饱,又饲养了相当数量的牲畜。
再从人口结构上说,男性大部分都是牛尚、曹羽这样二十岁左右年纪,,然后就是占少部分的五十岁以上的老年男性和十岁以下的儿童,三十岁到五十岁的男性屈指可数。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人口断层。
最后就是发展到有些夸张的手工业,封建社会以农业为主,手工业依附于农业,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现在几乎所有的劳动力都投入到矿井、炼铁坊、织机坊、制革坊、木工坊、手工坊上面,农闲时抽调劳力,分配口粮,参与手工业生产,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生产活动?
东晋时期,战乱频仍、政局混乱、社会制度崩溃,政治上中央皇权的衰微,世家门阀掌握实际权力,在地方上的体现,就是当地豪强政治力量的崛起。
大量寒门地主阶级没有上升空间,转而借助这一特殊时期,同世家门阀合作的控制当地的行政管理、司法制度、税收政策、军事力量。
杨行秋通过这几天的见闻,牛家庄的政治生态,社会结构都符合地方豪强的表现,地方豪强不可能独立存在,一定会和世家门阀产生政治上的联系,特别是在东晋政治中心,军事要地,扬州淮南郡的治所——寿阳县。
那么一个更大的矛盾摆在杨行秋面前,扬州作为东晋最重要的行政州,担任扬州刺史的皆是司马氏皇族的亲信,最炙手可热的世家望族,如王导、庾冰、殷浩、桓温、谢安等,占人口比例最大,掌握着实际权力的牛氏族人和曹氏族人,会和有着血海深仇的司马氏代言人合作吗?
把这些反常之处起来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一、牛家庄的粮食一定有其他的来源。
二、牛家庄在大概二十年到三十年前发生重大变故,造成了人口断层。
三、牛家庄有目的地组织劳动力进行手工业生产。
四、牛家庄可能与某个世家门阀达成政治上的合作。
杨行秋又把先前有意无意搜集到的线索整理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