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真正令武安国感到心寒至极的,则是他发现孔融的亲卫早已将自己抵达军营的消息禀报给了孔融。可是,孔融对此却表现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态度,甚至连到营帐中来探望一下都不肯。
武安国不禁想起那些所谓的世家子弟,一个个自视甚高,目中无人。对于像他这样出身卑微的“泥腿子”,只有在能够被利用的时候才会假惺惺地表示关心;可一旦失去了价值,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抛弃,如同丢弃一件破旧的衣物一般。
想到这里,武安国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
那些自幼便含着金钥匙出生之人,他们一直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之中,享受着无尽的荣华富贵和特权待遇,又如何能够真正地理解身处社会底层人们所经历的苦难与辛酸呢?
就如那孔融一般,他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小便是众人瞩目的焦点。尤其是他幼时的“孔融让梨”之举,更是传遍了整个大汉王朝,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美谈佳话。
然而,即便如此,这也无法掩盖住他后来所说出的那些惊世骇俗之语。
孔融曾言道:“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答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这句话的意思大致是说,亲生父亲对于子女而言,究竟有何可亲之处呢?究其本质,不过是因为当初为了满足自身的情欲才生下孩子罢了。而至于生母,那就更不必说了,她仅仅只是一个如同容器般的存在,待腹中胎儿足月分娩之后,这个所谓的“容器”便失去了作用。
由此可见,尽管孔融身为一代名士,但其道德观念却着实存在一些令人诟病的地方。
毕竟,人性本就是世间最为复杂难懂之物,它变幻莫测、难以捉摸。有时,仅仅只是一念之差,便能让人从善良仁慈的天使堕落成为凶残邪恶的恶魔;反之亦然,同样是在转瞬之间,亦可使人由罪恶滔天的魔鬼升华成为慈悲济世的佛陀。所以说啊,善恶之分往往只在人们的一念之间。
因此,可以说孔融能够对受伤的武安国视若无睹完全是出自其内心真实的想法。要知道,即便是在后来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的官场上,那些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以及卸磨杀驴之类的情节亦是屡见不鲜。归根结底,无非就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