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他所撰写的讨董檄文一经问世,便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引起轩然大波。那篇檄文中言辞犀利,文采斐然,将董卓的种种恶行揭露得淋漓尽致,令无数风流才子为之折服和侧目。
不仅如此,陈琳还有另一篇传世之作——骂曹操的文章。据说当时曹操读罢此文,竟惊出一身冷汗,就连困扰他许久的头痛病也因这篇文章的威力而暂时得到压制。
与祢衡那种直爽泼辣的风格不同,陈琳更擅长运用精妙的文字艺术,以柔克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他编织的语言陷阱。
此刻,只见陈琳端坐在宴席中央,铺开一卷洁白的竹简,提起一支毛笔,蘸饱墨汁,开始奋笔疾书。他时而沉思片刻,时而运笔如飞,那笔尖在竹简上舞动跳跃,仿佛有着无穷的魔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诸侯们则围坐一旁,静静地注视着陈琳书写,他们虽看不清具体的字句,但从陈琳专注的神情和流畅的动作便能感受到这篇文章必定气势磅礴、锐不可当。
不多时,陈琳终于搁下毛笔,长舒一口气。他轻轻吹去竹简上未干的墨迹,然后将其递给身旁的侍从。那侍从小心翼翼地接过竹简,呈给袁绍。袁绍接过后,仔细端详一番,脸上不禁露出满意之色,随即转手将竹简传给其他诸侯传阅。
就这样,这卷竹简在诸侯们手中依次传递,每个人都认真阅读起来。尽管大家看到的只是简略的内容,但已然能够领略到陈琳文笔之妙处,心中对这位大才子更是钦佩不已。
好不容易将文章撰写完成,然而一个极为关键且棘手的问题却摆在众人面前:究竟该选派何人充当使者,将此篇重要文书送至董卓手中呢?要知道,一旦这篇文章成功呈现在董卓的桌案之前,那位肩负使命的信使恐怕就再难生还了。
毕竟,董卓可是个心狠手辣、权倾朝野之人,对于胆敢忤逆他或者给他带来麻烦的人,向来绝不留情。
倘若所派之使者地位卑微、声名不显,那么董卓极有可能连正眼都不会瞧一下这份文书。如此一来,众人煞费苦心写成的文章便如同废纸一般毫无作用,只能沦为诸位诸侯们一厢情愿的空想而已。
可若要挑选一位位高权重、声名远扬的人物前往送信,又有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执行这样一项几乎必死无疑的任务呢?一时间,营帐内陷入了一片沉默和纠结之中。